当前位置:首页调查研究调查报告
企业家成长 30 年:企业家精神 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女企业家协会 作者:中国女企业家协会 发布时间:2023-09-05 2582次浏览
来源:中国女企业家协会
作者:中国女企业家协会
发布时间:2023-09-05
2582次浏览
企业家成长 30 年:企业家精神 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 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 30 年调查综合报告
李 兰 王 锐 彭泗清
摘要:本文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课题组自 1993 年到 2022 年的问卷追踪调查内容和主要发现为基础,以 近 30 年的经济社会变迁和企业发展为背景,从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历程、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企业家引领企 业高质量发展 3 个方面,回顾总结了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轨迹与历史阶段,分析了其中影响因素及变化规 律、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不断丰富升华的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家成长 外部环境 高质量发展 政策建议
一、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市场化、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进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企业家队伍经历了孕 育 、发展 、壮大的成长过程,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制度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 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 务 。开创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来承担重任。
当前,世界风云变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也面 临新的困难与挑战 。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回顾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和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历程,梳理企业家 在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与需要提升的能力,了解企业家的期望与建议,对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 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课题组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对 企业家进行的连续追踪调查,为这种总结和思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造就企业家队 伍的历史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课题组开启了第一次企业家调查研究工作,并连续 30 年进行每年一度的问卷追踪调查(见《管理世界》网络发行版附录一)。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了企业家对宏观经 济形势、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企业家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评价、对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 体制改革成效的看法;也包括与企业家成长相关的问题,包括企业家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素质与能力,企业家 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制度化与市场化,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企业家个人学习、组织学 习和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信用、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多方面内容(见《管 理世界》网络发行版附录二)。
30 年来,调查研究工作得到了多个部门的支持 。在调查工作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广泛听取政府部门、学术 界、企业界的意见,精心设计调查问卷,科学抽取调查样本,及时组织座谈会和试调查,确保了调查工作的科学 性 。在样本选取方面,以全国范围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企业为调查总体,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家群 体为调查对象,按照企业的行业、规模分布进行分层随机抽样,30 年来,每年回收有效问卷数量平均 3000 份左
右① 。调查问卷多由企业法定代表人填答,以保证回收问卷的质量。
*王锐为本文通讯作者。
- 113-
企业家成长 30 年: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工商管理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为背景,以企业家调查系统课题组 1993~2022 年连续 30 年的 调查数据为基础,从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历程、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企业家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3 个方面,回 顾总结了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轨迹与历史阶段,分析了其中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 题,并提出了以不断丰富升华的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课题组 30 年追踪调查结果显示:
1993 年以来,伴随着市场化、全球化、技术进步的进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企业家队伍经历了孕育、发展、 壮大的成长过程,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制度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30 年来,企业家队伍的成 长 、企业营商环境的改善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相互促进 。与此同时,企业家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全面拓展提 升,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升华 。在持续的变革中,中国企业家队伍展现出高韧性的特征,为未来发展打 下良好的基础 。这种高韧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企业家队伍不断增强的各种基础能力 、带领企业应对困难和挑 战的组织韧性、企业家个人面对各种压力体现出的心理韧性等 。总结企业家队伍 30 年的成长规律,研究发现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具体表现在: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建期( 1993~2002 年),企业家成长的关键是成为适应市场化转型需要的合 格的企业经营者,重点是以职业化为核心的能力基础建设 。 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企业家的职业化水 平、专业化能力和市场化意识明显提高。
二是经济发展转型期(2003~2012 年),企业家成长的关键是成为适应国际竞争和经济转型需要的学习型 企业家,重点是以学习及变革为核心的能力扩展与提升 。通过个人学习与建设“学习型组织”、对标国际先进 管理水平,企业家的国际视野、学习和变革管理能力、责任意识与精神境界提升明显。
三是改革开放攻坚期(2013~2017 年),企业家成长的关键是成为胜任自主创新管理的创新型企业家,重点 是以创新为核心的能力提升 。通过提升创新意识与组织创新能力,打造组织的创新文化,企业家的创新管理 能力全面提升,同时在应对创新失败和管理经营风险的过程中,企业家的韧性也明显提高。
四是高质量发展推进期(2018 年至今),企业家成长的关键是成为能够系统思考、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环境、 驾驭复杂性管理的战略型企业家,企业家需要实现以管理复杂性为核心的能力提升 。新时代对企业家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 、家国情怀 、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增强,主动承担时代使命 、诚信经营 、创 新驱动、长期导向成为企业家普遍认同的经营宗旨和价值追求。
进入新时代,中国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调查发现,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经济紧 缩 、国际市场变化 、供应链不稳定;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国内营商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新冠疫情的冲击 、行 业政策波动等影响企业经营预期的稳定性等 。调查同时发现,目前企业经营还面临不少困难:资源、环境约束 不断加大,成本压力大,企业所需专业人才供应不足,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家信 心仍需进一步提升等。
新时代对企业家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企业家要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方 面,企业家自身需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升华企业家精神,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长期主义战略,更好地 应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家们期待政府部门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高 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市场化 、法治化 、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完善法制环境,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真正发挥法治固根本 、稳预期 、利长远的保障 作用 。同时,期待全社会重视和肯定企业家的价值,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和企业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企 业家“安心经营 、放心发展 、用心创新 ”的社会生态系统,共同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国家繁 荣富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企业家队伍成长 30 年:进步与成就、变革与韧性
回顾 1993~2022 年 30 年的发展,伴随市场主体规模和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和增长,我国建设企业家队伍
- 114-
《管理世界》
2023 年第 3 期
的各种基础包括综合实力、配套制度、企业家自身能力素质及精神面貌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同时,不断应对困 难和挑战也使得企业家队伍展现出高韧性的明显特征,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种高韧性体 现在:企业家队伍不断增强的各种基础能力、带领企业应对困难和挑战的组织韧性、企业家个人面对各种压力 体现出的心理韧性等。
(一)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 企业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不断优化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家队伍的规模和素质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比较 30 年来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企 业家队伍构成的变化非常明显(见表 1 和《管理世界》网络发行版附录一)。 从年龄来看,企业家群体整体倾向 年轻化,2022 年 44 岁以下企业家接近四成 。企业家文化程度明显提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提高了近三 成;专业背景更加丰富,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背景的企业家在增加 。从任职途径看,由“主管部门任命 ”逐渐向 “ 董事会任命 ”和自主创业等方式转变 。这些变化体现了企业家队伍构成不断优化及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
理结构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从企业的总体构成来看,企业规模从早期的大中型 企业为主到近年来的中小型企业为主 。企业经济类型 的分布也从国营企业为主转向多种所有制共存的企业 生态 。调查发现,样本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比例 从 1993 年的 75% 和 25%,演变成 2022 年的 3% 和 97%。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为我国经济发展和 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积蓄新动能 。调查发现,样本中高新 技 术 企 业 的 比 例 上 升 明 显 ,从 2000 年 的 15.4% 提 高 到 2022 年的 27. 1%。
2. 企业家队伍的贡献和地位不断提升
30 年来,中国企业家带领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建设 , 在助推国家进步与人民富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与贡献 。对比历史调查数据,无论国企、民企还是外企 , 企业家对于中国企业做出的成就和贡献呈现出认同感 逐渐加强的趋势 ,主要包括“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 “ 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企 业家 ”“提升了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以及“促进 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与此同时,企业家的相关地位也逐渐得以提升 。调 查 结 果 表 明 ,1993 年 到 2022 年 ,企 业 家 群 体 对 自 己 的 “ 经济地位 ”和“社会地位 ”满意程度呈上升趋势,其中, 对“经济地位 ”的满意程度评价值由 1.82 上升到 2.27( 3 分制),“社会地位 ”的满意程度由 2. 18 上升到 2.34。
(二)企业家队伍成长、营商环境改善与企业管理水 平提升相互促进
1.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经济体制和营 商环境不 断 优化
改革开放极大改善了生产关系,推动了我国社会经 济的发展 ,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
表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年份 | 1993 | 1998 | 2003 | 2008 | 2013 | 2018 | 2022 | ||
有效样本(份) | 2620 | 3180 | 3192 | 5920 | 3545 | 1562 | 2034 | ||
企 业 家 信 息 | 性别 | 男 |
| 95.4 | 96.1 | 95.8 | 93.6 | 89.7 | 92.1 |
女 | — | 4.6 | 3.9 | 4.2 | 6.4 | 10.3 | 7.9 | ||
年龄 | 44 岁及以下 | 27.4 | 36.1 | 27.7 | 26.7 | 19.8 | 24.2 | 37.3 | |
45~49 岁 | 24.3 | 22.8 | 24.4 | 19.7 | 17.0 | 13.5 | 18.5 | ||
50~54 岁 | 27.7 | 21.7 | 25.4 | 24.3 | 19.4 | 17.5 | 18.3 | ||
55 岁及以上 | 20.6 | 19.4 | 22.5 | 29.3 | 43.8 | 44.8 | 25.9 | ||
平均年龄(岁) | 48.5 | 47.2 | 48.7 | 49.7 | 52.5 | 52.9 | 48.8 | ||
文化 程度 | 高中及以下 | 30.9 | 18.2 | 13.9 | 23.1 | 19.6 | 17.7 | 7.9 | |
大专 | 35.2 | 40.2 | 37.6 | 35.7 | 35.2 | 33.8 | 28.7 | ||
大学本科 | 33.9 | 34.3 | 32.6 | 25.3 | 26.6 | 35.1 | 47.9 | ||
研究生及以上 | 7.3 | 15.9 | 15.9 | 18.6 | 13.4 | 15.5 | |||
所学 专业 | 文史哲法律 |
| 5.2 | 7.7 | 6.6 | 6.7 | 6.3 | 8.8 | |
经济 | — | 9.0 | 35.2 | 33.2 | 31.4 | 17.1 | 17.7 | ||
管理 |
| 31.0 | 47.0 | 48.5 | 48.5 | 38.6 | 38.1 | ||
理工农医 | — | 32.6 | 28.3 | 24.9 | 23.9 | 19.1 | 21.9 | ||
其他 |
| 12.9 | 6.0 | 13.2 | 13.3 | 18.9 | 13.5 | ||
现任 职务 | 董事长 | — | 39.6 | 53.6 | 61.9 | 60.3 | 61.0 | 45.3 | |
总经理 |
| 58.0 | 59.9 | 58.8 | 54.1 | 47.4 | 53.4 | ||
厂长 |
| 26.7 | 13.3 | 8.0 | 5.0 | 2.7 | 1.5 | ||
党委书记 |
| 23.4 | 27.6 | 16.3 | 12.6 | 9.2 | 2.7 | ||
其他 |
| 8.6 | 4.7 | 6.1 | 7.2 | 8.7 | 14.7 | ||
就职 方式 | 主管部门任命 | 85.8 | 48.3 | 38.3 | 14.5 | 11.1 |
|
| |
董事会任命 | 3.8 | 40.3 | 38.6 | 44.7 | 38.4 |
|
| ||
自己创业 | — | — | 15.7 | 34.2 | 44.7 | — | — | ||
其他就职方式 | 10.4 | 11.4 | 7.4 | 6.6 | 5.8 |
|
| ||
企 业 信 息 | 地区 | 东部地区企业 | — | 58.2 | 54.0 | 62.5 | 65.2 | 58.5 | 67.3 |
中部地区企业 |
| 26.0 | 23.1 | 23.2 | 21.6 | 27.3 | 11.1 | ||
西部地区企业 | — | 15.8 | 22.9 | 14.3 | 13.2 | 14.2 | 21.6 | ||
规模 | 大型企业 | 37.0 | 33.8 | 21.2 | 9.3 | 11.1 | 7.9 | 5.9 | |
中型企业 | 48.7 | 38.1 | 50.2 | 43.4 | 31.1 | 20.7 | 19.6 | ||
小型企业 | 14.3 | 28.1 | 28.6 | 47.3 | 57.8 | 71.4 | 74.5 | ||
经济 类型 | 国有企业 | 75.0 | 38.5 | 26.1 | 9.1 | 6.4 | 2.8 | 3.0 | |
私营企业 | 0.1 | 12.2 | 6.3 | 12.3 | 19.7 | 27.1 | 37.0 | ||
股份有限公司 | 3.1 | 22.1 | 15.2 | 16.5 | 16.4 | 16.7 | 14.2 | ||
有限责任公司 |
|
| 33.7 | 47.9 | 46.2 | 45.1 | 36.8 |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 3.6 | 15.8 | 8.3 | 7.5 | 5.1 | 3.0 | 2.6 | ||
其他 | 18.2 | 11.4 | 10.4 | 6.7 | 6.2 | 5.3 | 6.4 | ||
成立 时间 | 1978 年及以前 |
| 37.0 | 31.2 | 15.8 | 13.1 | 10.1 | 4.3 | |
1979~ 1992 年 | — | 33.7 | 22.9 | 18.3 | 16.8 | 12.3 | 7.3 | ||
1993 年及以后 |
| 29.3 | 45.9 | 65.9 | 70.1 | 77.6 | 88.4 | ||
盈亏 | 盈利企业 | — | 50.7 | 63.1 | 62.8 | 48.8 | 51.9 | 30.4 | |
持平企业 |
| 29.7 | 15.8 | 16.9 | 22.8 | 26.9 | 22.1 | ||
亏损企业 | — | 19.6 | 21.1 | 20.3 | 28.4 | 21.2 | 47.5 |
注:( 1)由于存在跨专业和职务兼任情况,因此所学专业和现任职务
比例合计大于 100%。(2)其他任职方式包括:职代会选举、企业内投标竞 争以及企业外部招聘等。(3)“— ”表示该年度没有涉及此项调查内容, 空白处表示答题者未选择此项 。下同。
- 115-
企业家成长 30 年: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工商管理
2012 年关于推动经济发展要素作用的调查
显示,企业家认为“改革开放 ”是过去 30 年
中对经济发展作用最大的原因(评价值为
4.50,5 分制),其次才是经济发展各种要素
的投入 ,包括“资本投入 ”“ 自然资源利用 ”
以及“劳动力投入”。调查表明 ,企业家普
遍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最
重要的推动力。
外部环境的各种要素构成了企业家成
长和企业发展的软环境 ,其重要性在不断
提升 。2002~2022 年的 20 年追踪调查数据
反映了不同环境要素对企业家成长和企业
发展的影响力变化(见表 2)。 总体而言,经
济体制和政策环境是历年来对企业家队伍
成长影响的最重要因素。
历年调查数据显示 ,企业家感知的营
商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从具体评分来看 ,
企业家对营商环境的综合评价值从 2006 年
的 2.84 上升到 2021 年的 3.41( 5 分制)。 近
十年来 ,企业家对营商环境的评价呈现出
快速提升趋势(见图 1),表明政府积极改善
营商环境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营商环境涉及多个维度 ,从年度数据
的跨指标横向对比来看 ,企业家评价最好
的是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 ,其次是政府行
政管理和诚信的社会环境 ,尤其是政府行
政管理从 2012 年以来提升明显 ;评价居中
的是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 、金融服务;评价
相对较低的是人力资源供应(见表 3)。
2. 全球化进程全面推进,在 国 际对标
中提升管理能力
30 年来 ,不断开放的国内外市场促使
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中
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对 1998~
2022 年企业国际化的调查显示,从 2005 年
开始 ,样本企业的产品出口海外的比重有
了显著的提升(接近 50%)。 不过 ,随着近
年来逆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以及全球经济放
缓的趋势,企业的出口比例有所下降,值得
重视。
历年调查也显示 ,大多数企业家已经
- 116-
《管理世界》
2023 年第 3 期
意识到企业在各项管理和创新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013 年的调查显示,中国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较 大的差距体现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评价值为 3.26,5 分制 ,分数越大 ,差距越大)、“管理团队”(3.25)、 “ 市场竞争优势”(3.23)等方面 。总体来看 ,在技术创新 、人力资源 、管理战略等方面 ,中国企业仍存在较大 提升空间 。值得肯定的是,通过对标学习,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水平在稳步提升 。
3. 技术变革不断加快,自主创新逐渐成为主流
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企业成长的核心动力 。2012 年调查显示,企业家认为对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为 “科技创新 ”和“企业家的创新”。新技术革命带来了新产业、新商业模式、新业态发展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高 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家提升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对比 1995 年与 2022 年调查发现,与早年相比,我国企业对外部 技术的依赖度在下降 。关于“企业当前技术进步主要依靠的模式”,企业家选择“引进国外技术 、设备 ”的外部 直接获取模式下降 20.4%,“依靠本企业的技术力量自行开发 ”的技术进步模式由 1995 年的 43.7% 增加到 2022 年的 56.7%。
技术创新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 ,这也成为近十年来中国企业的创新特色 。关于企业创新的自我评价 , 2012 年调查显示,41.0% 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在“商业模式上适应了‘ 网络经济 ’的需求”;2020 年调查显示,在应 对疫情时,41.9% 的企业家考虑通过“创新商业模式 ”渡过难关 。2021 年调查显示,49.2% 的企业家认为启动数 字化转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4. 公司治理逐步规范,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健全
以《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为标志,我国从 1992 年开始建立真正的现代企 业制度 。 1993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一步加速了我国企业发展的进程 。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课题组 30 年长期追踪调查涉及股份制改造、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等诸多方面。
改革初期,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重点关注制度变革,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旧体制的束缚 。 1998 年的调查表明,有 59.3% 的企业家认为自己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同时,促进民营企业等非国有经 济发展的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推进 。2003 年有 32.8% 的非国有企业表示“ 已经或打算 ”参与兼并国有企业;在 2014 年推出混合所有制后,当年有 12.9% 的企业表示“非常愿意 ”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2021 年,已有 54.7% 的 企业“非常积极 ”和“ 比较积极 ”愿意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
随着改革的深入,现代企业制度变革的主要任务不断向更高层次上的制度创新转变 。2006 年的调查显 示,企业家对自己“企业治理结构比较健全 ”的符合程度的评分为 5.34(7 分制),表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取 得显著成效 。2013 年,95.3% 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已经部分或完全实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三)企业家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
1. 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和职业声望逐步提高
关于“对目前中国企业家队伍状况的评价”,对比 2022 年和 2007 年数据可以看出,认同企业家队伍整体素 质“非常高 ”和“ 比较高 ”的百分比由 2007 年的 29.9% 提升到 2022 年 40.2%;认同企业家队伍职业声望“非常高 ” 和“ 比较高 ”的百分比由 2007 年的 28.3% 提升到 2022 年的 33.3%(见表 4)。
调查发现,企业家大都秉持社会推崇的价值观 。2003 年和 2022 年关于“你最喜欢的优秀企业家特征 ”的 调查,前三位均为“信守承诺 ”“守法经营 ”和“尊重员工”;而“ 回报社会 ”“照章纳税 ”“重视家庭 ”“善于创新 ” 也逐渐成为最喜欢的特征之一 ,说明企业家群体越来越注重承担社会责任 、关爱员工和家庭 、努力造福社
|
| 非常高 | 比较高 | 一般 | 比较低 | 非常低 | 评价值 |
整体素质 | 2022 年 | 3.1 | 37.1 | 51.8 | 7.1 | 0.9 | 3.34 |
2007 年 | 0.7 | 29.2 | 55.9 | 13.4 | 0.8 | 3.16 | |
职业声望 | 2022 年 | 2.8 | 30.5 | 53.9 | 11.4 | 1.4 | 3.22 |
2007 年 | 1.3 | 27.0 | 57.7 | 12.9 | 1.1 | 3.14 |
2. 企业家队伍的能力全面拓展提升 注:评价值是由(“非常高 ”×5+“ 比较高 ”×4+“一般 ”×3+“ 比较
低 ”×2 +“非常低”)/100 计算得出的,最大分值为 5 分,最小分值为 1 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的基础是能力和素质培养 。30 分,分值越大,表示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职业声望越高,反之则越低。
- 117-
企业家成长 30 年: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工商管理
年来,企业家能力经历了快速提升的过程 。早期阶段,职业化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是企业家比较重视培养的 能力,1993~ 1998 年的多次调查都将企业家的角色意识 、职业化追求 、素质能力与培训情况作为调查的重点之 一 。2000 年的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企业家认为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场营销能力 、经营组织 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等 3 个方面。
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 、国际化竞争加剧,企业家不断优化能力结构,注重培养战略决策能力 、学习创 新能力等来助力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1997~2009 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内部管理能力中“决策能力 ”和“组织 协调能力 ”一直是企业家自我评价的最强项 。2002 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认为最需具备的素质和技能中,选择 领导与创新类技能(包括果断决策 、接受新思想 、统筹能力 、智慧)的比重最大(41.8%~86.7%),高于人际沟通 与个人能力修养类技能 。2005 年 、2016 年的调查也发现,企业家越来越重视高管团队的学习和企业创新组织 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企业家积极提升变革管理能力,以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 。2020 年调查发现,面对新冠疫情,企业 家重视企业的危机感受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注重危机中的机遇把握,2021 年的调查发现,企 业家高度关注企业数字化能力;2022 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中“创新精神及协调能力 ”自我
评价最优(见表 6)。
(四)企业家精神内涵不断丰富升华,韧性不断增强
历年调查涉及了企业家精神 、价值取向 、行为特征与自我 认知等多个方面,以深入探寻企业家的精神动力和人生追求 。 调查表明,随着市场化、全球化、技术进步的进程,企业家精神 内涵不断丰富和升华,心理韧性不断增强。
1. 企业家的精神内涵不断丰富升华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创业创新的精神资源 ,也是企业可 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调查显示,30 年来中国企业家 注重的精神内涵不断丰富和升华 。总体来看,市场经济体制 创建期( 1993~2002 年),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主要是勇担风险 、 奉献 、善抓机会和敬业等;经济发展转型期(2003~2012 年)企 业家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创新、善抓机会、勇于突破和与众不同 等 。改革开放攻坚期(2013~2017 年),创新 、精益求精 、诚信 、
表 5 最喜欢/最不喜欢的企业家特征(%)
| 最喜欢的优秀特征 |
| 最不喜欢的特征 | ||
2022 年 | 2003 年 |
| 2022 年 | 2003 年 | |
信守承诺 | 76.6 | 67.5 | 不守信用 | 83.6 | 77.4 |
守法经营 | 72.7 | 62.7 | 违法经营 | 75.2 | 68.4 |
尊重员工 | 60.4 | 46.9 | 偷税漏税 | 52.0 | 28.3 |
回报社会 | 53.0 | 36.0 | 自私自利 | 49.9 | 32.0 |
照章纳税 | 37.1 | 20.0 | 不尊重下属 | 30.7 | 32.7 |
重视家庭 | 34.9 | 22.2 | 贪婪 | 26.1 | 33.9 |
善于创新 | 31.0 | 51.9 | 妄自尊大 | 24.5 | 32.3 |
善于合作 | 26.4 | 28.5 | 不务正业 | 22.1 | 23.8 |
高瞻远瞩 | 20.6 | 30.7 | 不顾家庭 | 19.7 | 20.6 |
认真负责 | 17.6 | 28.8 | 视野狭隘 | 18.5 | 27.6 |
锲而不舍 | 14.8 | 22.7 | 不善合作 | 14.2 | 20.4 |
永不停步 | 10.5 | 17.8 | 冷酷无情 | 12.4 | 13.8 |
开朗乐观 | 8.5 | 11.7 | 独断专行 | 10.1 | 22.7 |
才能杰出 | 3.8 | 26.8 | 孤芳自赏 | 9.7 | 5.6 |
关系丰富 | 2.4 | 2.6 | 犯忌别人 | 6.7 | 15.1 |
依赖别人 | 2.9 | 8.9 | 因循守旧 | 5.5 | 19.2 |
形象出众 | 0.9 | 1.9 | 缺乏魅力 | 2.0 | 4.7 |
勇于突破等推动企业从粗放式向高质 量发展转型,并致力于优化合作生态的 企业家精神逐渐涌现 。高质量发展推 进期(2018 年至今),诚信 、敬业 、创新仍 然受到高度重视 ,同时奉献 、造福社会 也凸显其价值(见表 7)。
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新阶段 ,企业家精神境界进一步升 华,开始关注更广阔的人类福祉 。企业 家精神具体体现在企业家个人的价值 追求上,1997 年的调查显示“最大利润 ” 是大部分企业家的主要追求 ,而从 2007~2022 年的调查数据来看,“企业的 持续发展 ”成为企业家首要追求且比重
- 118-
表 6 企业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2022,%)
| 非常弱 | 比较弱 | 一般 | 比较强 | 非常强 | 评价值 |
行业趋势及潜在竞争者预见能力 | 1.4 | 6.2 | 40.9 | 44.6 | 6.9 | 3.49 |
能准确预测本行业市场需求的变动情况 | 1.8 | 7.0 | 44.1 | 41.9 | 5.2 | 3.42 |
能意识到本行业先进技术的发展变化趋势 | 1.2 | 5.5 | 38.2 | 47.8 | 7.3 | 3.55 |
能识别潜在竞争者的出现及其影响程度 | 1.1 | 5.7 | 39.9 | 46.7 | 6.6 | 3.52 |
能及时了解各级政府对本行业的相关政策 | 1.5 | 6.5 | 41.5 | 42.2 | 8.3 | 3.49 |
创新精神及协调能力 | 1.4 | 4.8 | 34.2 | 48.7 | 10.9 | 3.63 |
能够在全体员工之间分享公司的发展愿景 | 1.1 | 4.0 | 33.5 | 50.4 | 11.0 | 3.66 |
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并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 | 0.8 | 3.9 | 29.1 | 51.8 | 14.4 | 3.75 |
注重通过各种渠道从外部获取有用的信息 | 0.7 | 3.3 | 29.2 | 53.9 | 12.9 | 3.75 |
能够根据所获取的信息更新原有知识 | 0.8 | 3.5 | 31.3 | 52.9 | 11.5 | 3.71 |
对创新活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 2.2 | 7.8 | 41.0 | 39.9 | 9.1 | 3.46 |
管理者和员工具有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 | 1.4 | 5.7 | 36.9 | 46.3 | 9.7 | 3.57 |
有鼓励员工变革和创新活动的企业文化 | 2.0 | 5.5 | 35.8 | 47.0 | 9.7 | 3.57 |
对变革和创新提供卓有成效的激励机制 | 1.7 | 5.6 | 37.3 | 46.4 | 9.0 | 3.55 |
与供应商、客户等一起探讨问题解决方案 | 1.6 | 4.3 | 33.4 | 50.1 | 10.6 | 3.64 |
市场开拓及风险掌控能力 | 7.0 | 10.9 | 45.3 | 31.0 | 5.8 | 3.18 |
具有推动数字化转型并取得实效的能力 | 3.9 | 10.3 | 45.4 | 33.8 | 6.6 | 3.29 |
具有驾驭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 | 2.2 | 7.3 | 47.2 | 37.3 | 6.0 | 3.38 |
具有成功开拓国际化市场的能力 | 15.0 | 15.2 | 43.0 | 21.9 | 4.9 | 2.87 |
注:评价值是由(“非常强 ”×5+“ 比较强 ”×4+“一般 ”×3+“ 比较弱 ”×2+“非常弱”)/100 计 算得出的,最高为 5 分,最低为 1 分,分值越大表示应变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管理世界》
2023 年第 3 期 持续上升 ,而选择“为股东创造价值 ”的排位明显退后(见表 8)。 此外 ,2018 年以来 ,回馈社会 、家国情怀等 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家的精神动力和主要追求 ,2022 年在“最想传承的企业家精神 ”调查中 ,选择“家国情怀 ”
的超过四成 。
2. 企业家心理韧性不断增强
作为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企业家对压力的感知和积极应对的情绪,也反映了企业家的心理韧性 。调查 发现,企业家对压力的感受在不同年份会有一些波动,从新冠疫情以来出现了大幅上升,对压力的自我评价均 值上涨 0.28 。具体来看,认为自己“压力很大 ”或“压力较大 ”的占比自 2020 以来提高明显(见图 2)。 关于“企 业家经营企业个人付出的最大代价 ”的调查显示,2007~2022 年最大的三项代价都是“大量透支时间和精力 ” “ 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对家庭/亲人关照不够”。
环境的复杂和竞争的加剧,给企业家带来不断增加的压力,同时调查发现企业家的韧性也在增强 。调查涉 及了企业家对自身群体的评价,2017 年和 2022 年选择排在前三的均为“坚持不懈的 ”“有活力的 ”“坚强的”,整体 来看,选择企业家精神中积极正向的形容词占比显著提升(见表 9),这些都体现了企业家队伍的坚定与坚韧。
这些积极坚韧的心理情绪 ,也是企业家积极精神面貌的重要 体现,对未来企业家的成长与企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心理支撑 。从 历年调查数据来看,企业家群体感到“很幸福 ”或“幸福 ”的比例多 年来稳定保持在 60%~70% 。企业家对人性善恶的判断也体现其价 值追求,大多数企业家认同人性向善,从 2011 年 、2018 年 、2022 年 调 查 发 现 ,企 业 家 认 为“人 性 趋 善 ”的 比 例 分 别 为 77.4%、78.7%、 80.6%,远高于“人性趋恶 ”的比例。
表 8 企业家个人的主要追求(%)
| 总 体 | 规 模 | 经济类型 | “专精特 新 ”企业 | |||||
2022 年 | 2011 年 | 2007 年 | 大型 企业 | 中小型 企业 | 国有及国 有控股 | 外资 企业 | 民营 企业 | ||
为股东创造利润 | 37.8 | 39.5 | 40.2 | 45.4 | 37.3 | 41.2 | 51.0 | 37.3 | 38.4 |
企业的持续发展 | 83.8 | 85.9 | 75.8 | 78.7 | 84.1 | 72.5 | 81.6 | 84.7 | 91.8 |
实现个人价值 | 46.1 | 46.3 | 40.4 | 48.1 | 46.0 | 63.7 | 40.8 | 45.3 | 42.3 |
提升生命意义 | 26.0 | 22.1 |
| 26.9 | 26.0 | 33.3 | 18.4 | 25.8 | 28.0 |
较高的社会地位 | 12.4 | 9.8 | 3.4 | 15.7 | 12.2 | 17.6 | 8.2 | 12.4 | 8.6 |
享受美好生活 | 14.3 | 13.8 | 4.5 | 17.6 | 14.1 | 16.7 | 16.3 | 14.1 | 11.5 |
家庭美满幸福 | 31.8 | 35.9 | 14.6 | 27.8 | 32.0 | 25.5 | 36.7 | 32.0 | 26.9 |
个人/家族财富的积累 | 9.1 | 6.4 | 5.1 | 9.3 | 9.1 | 6.9 | 6.1 | 9.3 | 6.1 |
员工收入提高与成长 | 50.0 | 64.5 | 48.3 | 47.2 | 50.2 | 31.4 | 61.2 | 50.4 | 62.7 |
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 53.8 | 52.0 | 41.0 | 52.8 | 53.9 | 43.1 | 51.0 | 54.9 | 60.6 |
参政议政 | 15.8 | 5.8 | 3.8 | 16.7 | 15.7 | 18.6 | 14.3 | 15.6 | 12.5 |
实业报国 | — | — | 13.0 | — | — | — | — | — | — |
图 2 企业家对自己压力的感受(评价值)
注:根据 2005~2022 年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数据绘制 。评价值是由(“压力很大 ”×4+ “ 压力较大 ”×3+“压力较小 ”×2+“没有压力”)/100 计算得出的,最大分值为 4 分,最小分值 为 1 分,分值越大,表示压力越大,反之则压力越小。
表 7 各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 市场经 济体制 创建期 ( 1993~2002 年) | 经济发展 转型期 (2003~ 2012 年) | 改革开放 攻坚期 (2013~ 2017 年) | 高质量 发展 推进期 (2018 年 至今) |
勇担风险 | 50 | 24 | 18 | 17 |
奉献 | 42 | 8 | 21 | 44 |
善抓机会 | 41 | 35 | 21 | 21 |
敬业 | 41 | 21 | 18 | 54 |
节俭 | 40 | 5 | 8 | 29 |
渴望成功 | 31 | 25 | 16 | 10 |
坚韧 | 29 | 11 | 16 | 26 |
诚信 | 24 | 29 | 42 | 65 |
自我实现 | 21 | 30 | 24 | 23 |
勇于突破 | 18 | 35 | 29 | 9 |
造福社会 | 14 | 14 | 28 | 38 |
创新 | 9 | 64 | 56 | 48 |
与众不同 | 9 | 31 | 26 | 5 |
精益求精 | 8 | 17 | 42 | 28 |
注:由于选项为最想传承的五项企业家精神,因此各
选项比例合计大于 100%。
表 9 最想用来形容其周围企业家的词汇(%)
| 总 体 | 性 别 | ||
| 2022 年 | 2017 年 | 男 | 女 |
有活力的 | 65.2 | 52.8 | 65.0 | 68.5 |
坚持不懈的 | 46.8 | 56.2 | 46.0 | 55.9 |
坚强的 | 40.6 | 43.3 | 40.5 | 42.7 |
有雄心壮志的 | 36.9 | 40.5 | 36.3 | 44.1 |
专心的 | 36.0 | 41.7 | 36.2 | 34.3 |
热情奔放 | 28.8 | 16.5 | 28.7 | 29.4 |
紧张的 | 24.3 | 25.0 | 24.6 | 21.0 |
坚决的 | 20.9 | 15.7 | 20.4 | 28.0 |
心烦/苦恼的 | 17.9 | 19.3 | 18.5 | 9.8 |
悲观失望 | 17.1 | 16.7 | 17.7 | 9.8 |
自豪的 | 16.7 | 22.2 | 16.6 | 18.2 |
主动的 | 15.5 | 22.8 | 15.6 | 14.7 |
心情沮丧 | 12.9 | 8.7 | 13.2 | 8.4 |
疑虑重重 | 12.7 | 16.9 | 13.3 | 4.9 |
高兴的 | 8.4 | 6.0 | 8.6 | 5.6 |
挫折感强 | 7.8 | 9.5 | 7.9 | 7.0 |
烦躁易怒 | 7.3 | 8.6 | 7.4 | 5.6 |
神经过敏的 | 5.3 | 3.8 | 5.4 | 4.9 |
有负罪感的 | 0.9 | 2.8 | 1.0 | 0.7 |
羞愧的 | 0.5 | 1.3 | 0.5 | 0.7 |
- 119-
企业家成长 30 年: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工商管理
(五)企业家队伍成长的 4 个阶段及特征
经过 30 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企业家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提升,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冲击,企业家 队伍表现出较高的韧性 。企业家队伍的这种能力和韧性是逐渐积累而成的,随着 30 年中国经济的市场环境 的发展,经历了 4 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调查发现,这些不同阶段都对应着企业环境的改善、企业的发展以及企 业家队伍的成长(见表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建期( 1993~2002 年)。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 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同时,明确提 出要“造就企业家队伍”。1993~2002 年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开启企业家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企业家队伍自我职业角色意识初步形成,关于什么是企业家 、中国有没有企业家的内涵界定 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逐渐明确 。1994 年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 自己是一名企业家”。企业家对现 代企业制度的理解和建设也逐步深入,1995 年调查显示,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走职业化道路成为厂长(经理) 们的主流意向。
不过,这个阶段企业家队伍的量与质都还处于发展初期 。如 2002 年调查显示,认为目前企业家队伍“数量 充足 ”与“素质高 ”的分别只占 13.3% 与 10. 1%,而认为企业家队伍“数量缺乏 ”与“素质低 ”的分别占 62% 与 40%。
在这个阶段,企业家成长的关键是成为合格的企业家,重点是以职业化为核心的能力基础建设 。这个破 旧立新的时期,对企业家的自我认知、自我革新和顽强生长是很好的历练。
经济发展转型期(2003~2012 年)。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同时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 段 。这段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与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市场 体系基本健全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表 10 30 年来宏观政策环境的演进与企业家队伍的成长:4 个阶段的比较
| 市场经济体制创建期 ( 1993~2002 年) | 经济发展转型期 (2003~2012 年) | 改革开放攻坚期 (2013~2017 年) | 高质量发展推进期 (2018 年至今) |
党的重大 决议 | 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 十五大: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十六届三中全会 :关于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 的决定 十七大 :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十八届三中全会 :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 ,改革进入 攻坚期和深水区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十九大: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由高速增 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 十 大:高 质 量 发 展 是 全 面 建 设 社 会 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
国家经济 发展重要 战略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造就企业家队伍 ” |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全面小康; 创新驱动发展;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换增长动能;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 |
企业发展 关键目标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 企业转型与升级; 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 | 企业自主创新; 提高企业创新管理能力 | 企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 提高企业管理复杂性的能力 |
企业家进 步方向 | 成为适应市场化改革要求 、具 备职业化素质的合格企业家; 企业家队伍制度化建设,向市 场化、职业化、专业化迈进 | 成为带领企业国际化和转型发 展的学习型企业家; 企业家的学习与成长 ,责任与 担当 | 成为带领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创 新型企业家; 企业家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升 | 成为带领企业系统应对高复杂性 、实现 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型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与心理韧性提升; 开创新发展格局 |
本课题组 调查重点 | 对企业家队伍基本信息画像、 基础素质培养、市场化制度初 步建立等情况进行调查 | 对企业家与企业精神文化建 设 、发展规划制定 、资源获取 、 变革转型认知与应对等情况进 行调查 | 对企业家与企业创新投入产出 、 创新能力 、创新环境等情况进行 调查 | 对企业家精神提升与转型 、传承与创新 、 抗压韧性、数字化转型等情况进行调查 |
企业家核 心能力 | 以职业化为核心的能力基础 建设; 自我职业角色意识初步形成; 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和创建; 企业家数量与素质有待提升 | 以学习及变革为核心的能力扩 展与提升; 学习意识强; 积极变革转型; 责任意识与精神境界提升 | 以创新为核心的能力提升; 风险承担与突破式创新的意识与 能力表现突出 | 以管理复杂性为核心的能力提升; 家国情怀; 危机感知与应对能力提升; 追求高质量发展 |
企业家精 神内涵 | 勇担风险、奉献、善抓机会、敬 业 | 创新 、善抓机会 、勇于突破 、与 众不同 | 创新、诚信、精益求精、勇于突破 | 诚信、敬业、创新、家国情怀 |
- 120-
《管理世界》
2023 年第 3 期
这个时期企业家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 同时,企业家个人与组织学习能力明显提 升,2005 年调查显示,企业家对个人综合学习能力评分为中等偏上(5.48,7 分制),同时,熟悉“组织学习”、“学 习型组织 ”的企业家超过八成。
在这个阶段,企业家成长的关键是成为适应国际竞争和经济转型需要的学习型企业家,重点是以学习及 变革为核心的能力扩展与提升 。通过个人学习、建设“学习型组织”、对标国际先进管理水平,企业家的国际视 野、学习和变革管理能力、责任意识与精神境界等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攻坚期(2013~2017 年)。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一次明确产权保护 。这个阶段我国处 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同时,互联网等新技术变革不断发展,不少企业开始推 动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个时期的企业家大都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重视创新驱动转型的新发展模式,重研发 、担风险 、 抓机会的管理风格逐渐形成 。2015 年的调查发现,八成的企业家认为自己“重视研发,强调技术领先和创新”。 同时,企业家精神内涵与社会责任意识提升,普遍认同人性本善与心怀感恩,不少优秀的企业家树立了“人本 管理 ”理念,并开始以回馈社会为己任 。2015 年的调查以企业创新动向为主题,并依据国内外企业创新研究的 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构建了“ 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调查分析表明,2015 年中国企业开始进入创新活跃 期。
在这个阶段,企业家成长的关键是成为胜任自主创新管理的创新型企业家,重点是以创新为核心的能力 提升 。通过提升创新意识与组织创新能力,打造组织的创新文化,企业家的创新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同时面对 创新中必须应对的失败和风险管理,企业家的韧性也明显提高。
高质量发展推动期(2018 年至今)。这个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 变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 、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2022 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同时,这个时期企业外部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科技创新 的颠覆性、平台经济等新商业模式的突破性等,对制度环境和企业生态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个阶段企业家成长的关键是成为能够系统思考、有效应对高复杂性、高不确定性的战略型企业家,企业 家需要实现以管理复杂性为核心的能力提升,企业家的危机感知与适应能力得到磨练,高韧性的特征更加突 出 。2020 年调查表明,企业在韧性维度上“情境感知 ”的得分为 3.90( 5 分制),在“适应能力 ”上的得分为 3.63。
这个时期,企业家高质量发展意识与创新导向明显提升,更加重视企业数字化等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发展 变革,积极寻求未来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机会。
三、新发展阶段,企业家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高质量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 同时,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使得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多种挑战,企业家只有对外部环境变化敏锐把握、对未来发展趋势深刻洞察, 以及理性地自我认识和不断超越,才能胜任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1. 全球经济紧缩、国际市场变化、供应链不稳定
近年来,世界经济动荡加剧,新一轮“逆全球化 ”浪潮袭来 。调查显示,受到全球经济下滑与新冠疫情的影 响,企业经营遇到较大困难,盈利情况明显下滑 。调查还发现,一些国家对华的贸易压制与技术“卡脖子 ”对企 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见表 11)。 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格局尤其是供应链的调整也影响着 中国出口外贸型企业的发展 。企业家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的外部挑战和困难。
2. 转型时期行业政策的波动、技术变革、商业模式变化
国内经营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2022 年调查发现,企业家对“政策过度波动带来的不
- 121-
企业家成长 30 年: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工商管理
确定 ”“行业政策的突然变化 ”等关注度很高 。 同时调查表明,企业家普遍认同技术不断变革是越来越普遍的 现象 。而对技术变化的追踪调查显示 ,近七成企业家认为当前技术变化很快和技术竞争激烈 ,从 2008 年到 2017 年呈现递增的趋势 。同时,技术变化和新产品的推出成为增强企业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3. 营商环境仍需完善,社会上短期行为仍然较多
除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紧缩和不确定性增强以外,国内营商环境建设仍然存在很多有待改进之处,持续调 整政府与市场的相对关系,优化中介等服务主体管理制度,有利于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历年追踪调查表明,营商环境各分项指标中,企业家对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 、金融服务 、人力资源供应等 的评价相对较低(见表 3)。 2021 年调查还了解了当前企业营商环境存在的负面清单,发现“第三方中介机构 收费过高”(43.0%)“存在限制企业经营的不合理政策法规”(29.8%)等问题仍然存在,值得重视。
另外,2022 年关于“企业家觉得最难以应对的挑战 ”调查表明,有 27.8% 的企业家选择了“社会上短期行为 较多,影响长期做实业的积极性 ”(见表 11)。社会上的短期行为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这一问题值 得关注。
(二)企业经营困难和不确定性比较突出
1. 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经营成本持续增加
当前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近 3 年的调查显示,认为不确定性因 素增多对企业经营造成困难的企业家占比明显增加,由 2020 年的 29. 1% 增加到 2022 年的 41.6%(见表 12)。 企
业经营与内部管理也面临不少 表 11 面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企业觉得最难以应对的挑战(2022,%)
| 总体 | 规 模 | 经济类型 | “ 专精 特新 ” | |||
大型 企业 | 中小型 企业 | 国有及国有 控股 | 外资 企业 | 民营 企业 | |||
美国等国打压中国企业 | 42.2 | 45.5 | 41.9 | 47.1 | 57.1 | 41.6 | 37.2 |
一些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一刀切 | 35.3 | 38.2 | 35.1 | 36.3 | 32.7 | 35.5 | 35.5 |
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 | 84.0 | 80.0 | 84.3 | 84.3 | 77.6 | 84.6 | 79.8 |
一些地方政府“放管服 ”改革不到位 | 23.4 | 32.7 | 22.8 | 26.5 | 14.3 | 23.7 | 17.0 |
企业所在地营商环境不够好 | 30.7 | 27.3 | 30.9 | 35.3 | 12.2 | 31.6 | 23.8 |
全球供应链不稳定 | 20.8 | 20.9 | 20.7 | 20.6 | 26.5 | 20.1 | 30.5 |
一些行业政策突然变化 | 23.6 | 21.8 | 23.7 | 21.6 | 24.5 | 24.1 | 19.9 |
数字化转型真正落实很困难 | 13.3 | 20.0 | 12.9 | 13.7 | 8.2 | 12.1 | 19.5 |
社会上对企业家群体的质疑较多 | 11.8 | 14.5 | 11.6 | 8.8 | 8.2 | 12.4 | 12.1 |
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大 | 8.8 | 13.6 | 8.5 | 11.8 | 18.4 | 8.2 | 13.8 |
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非市场风险大 | 5.2 | 12.7 | 4.8 | 10.8 | 6.1 | 4.8 | 7.1 |
一些企业家对未来存在迷茫、悲观情绪 | 33.3 | 26.4 | 33.7 | 21.6 | 34.7 | 35.1 | 32.3 |
新变局下企业家群体自身能力和素质亟待提升 | 13.9 | 10.9 | 14.1 | 8.8 | 10.2 | 13.9 | 18.4 |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 14.1 | 23.6 | 13.6 | 15.7 | 18.4 | 13.9 | 16.3 |
社会上短期行为较多,影响长期做实业的积极性 | 27.8 | 20.0 | 28.3 | 15.7 | 34.7 | 28.9 | 37.2 |
产权保护还不到位,影响企业家长期创业动力 | 10.1 | 10.9 | 10.0 | 8.8 | 6.1 | 9.8 | 15.2 |
新变局下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 18.4 | 17.3 | 18.4 | 23.5 | 24.5 | 17.6 | 25.2 |
表 12 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人工成本上升 | 67.8 | 75.8 | 62.1 | 72.0 | 77.5 | 71.8 | 68.4 | 71.9 | 76.0 | 79.2 | 75.3 | 79.0 |
未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 | 41.6 | 31.4 | 29.1 | 25.6 | 20.0 | 21.3 | 22.0 | 22.7 | 18.5 | 27.6 | 27.4 | 19.9 |
缺乏人才 | 39.3 | 44.6 | 33.1 | 35.4 | 38.4 | 35.9 | 33.2 | 32.8 | 30.4 | 28.4 | 29.7 | 32.8 |
资金紧张 | 39.1 | 39.3 | 35.8 | 30.2 | 33.9 | 31.7 | 35.1 | 37.9 | 35.6 | 36.6 | 35.0 | 38.8 |
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 | 39.0 | 53.5 | 30.0 | 29.5 | 43.9 | 40.4 | 16.1 | 13.7 | 19.9 | 25.3 | 31.3 | 57.7 |
企业利润率太低 | 37.6 | 32.5 | 35.9 | 37.1 | 33.8 | 36.3 | 43.4 | 40.8 | 40.8 | 41.1 | 44.8 | 39.1 |
社保、税费负担过重 | 33.9 | 33.9 | 30.2 | 37.1 | 55.4 | 49.7 | 50.2 | 54.7 | 54.5 | 51.3 | 51.8 | 43.3 |
整个行业产能过剩 | 25.3 | 22.6 | 28.5 | 31.5 | 21.9 | 30.3 | 38.2 | 41.2 | 41.4 | 36.9 | 30.9 | 22.9 |
国内需求不足 | 22.3 | 13.8 | 18.7 | 14.6 | 9.7 | 10.8 | 24.0 | 29.4 | 23.7 | 28.9 | 25.5 | 7.7 |
政府政策多变 | 18.2 | 17.1 | 13.3 | 17.5 | 19.6 | 17.9 |
|
|
|
|
|
|
企业招工困难 | 15.1 | 24.2 | 22.8 | 22.0 | 25.5 | 21.9 | 15.0 | 13.2 | 20.1 | 19.4 | 22.3 | 28.9 |
地方政府干预较多 | 14.2 | 12.6 | 10.5 | 8.4 | 9.0 | 8.2 | 8.8 | 7.2 | 8.8 | 11.0 | 6.4 | 6.1 |
缺乏创新能力 | 10.6 | 10.7 | 11.4 | 12.0 | 11.0 | 15.8 | 16.5 | 14.8 | 13.8 | 11.4 | 13.8 | 11.2 |
企业领导人发展动力不足 | 10.4 | 11.3 | 8.2 | 8.6 | 7.9 | 8.9 | 9.9 | 7.7 | 8.3 | 7.0 | 7.8 | 7.1 |
资源、环境约束较大 | 9.0 | 11.4 | 12.8 | 17.0 | 15.6 | 17.1 | 12.1 | 10.5 | 9.4 | 9.8 | 8.4 | 8.2 |
遭受侵权等不正当竞争 | 4.8 | 5.6 | 5.0 | 6.6 | 6.0 | 8.0 | 9.8 | 9.7 | 8.3 | 7.4 | 6.0 | 7.6 |
国际贸易保护加剧 | 4.4 | 3.8 | 7.7 | 7.9 | 4.9 | 2.0 | — | — | — | — | — | — |
缺乏投资机会 | 3.9 | 2.6 | 3.3 | 2.9 | 1.8 | 3.2 | 3.8 | 3.5 | 3.3 | 3.6 | 3.2 | 2.9 |
出口需求不足 | 3.8 | 1.6 | 6.7 | 6.4 | 2.0 | 4.4 | 7.6 | 9.9 | 8.0 | 9.5 | 11.6 | 5.2 |
- 122-
《管理世界》
2023 年第 3 期
3. 企业家的信心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双重压力下,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逐渐趋于谨慎保守 。多年 追踪调查来看,企业家对未来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现状的感受(见图 3)。 近年来基于经济周期紧缩 的预期以及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企业家信心有所下降(见图 4)。
四、促进企业家成长进入新阶段,开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企业家队伍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成长 。在新的时代,中国企业家队伍正肩负起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家坚守责任与使命,提升企业韧性, 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积极应变的组织文化和生态;坚持长期主义战略,坚持自主创新与转型变革,积极参与 社会经济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
(一)新时代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3.30 3.23 3.29
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企业家们积极响 3.20 3.08 3.13 3.14 3.15
3.10 3.18 3.01
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部署 。2022 年关于“近 10 3.00 2.98 2.99
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企业家群体的新期望 、新要求 ”的 5 2.80 2.80 2.90 3.00 2.77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选项 2.70
2.60
选择较高的有:“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 ”“积极 2.50
参与社会公益 ”“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重视环
年份
境保护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贡献更多税收 ”等 。企 图 3 对企业现状的总体感受
业 家 对 于 企 业 自 身 经 营 相 关 的 选 项 选 择 较 高 的 有 : 太满意2)
很不满
”)/100计算得出的
最大分
为5
最小分值为
“ 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完善公司治理 ,确保企 1 分,分值越大,表示对企业现状越满意,反之则越不满意。(2)图中缺失的
年份为该年度没有涉及此项调查内容,下同。
业可持续发展 ”“提升国际化水平 ”等(见表 13)。
3.20 3.12
3.10
形 象 提 出 了 更 高 的 期 待 ,要 更 好 地 履 行 企 业 社 会 责 3.00 2.92 2.98 2.90
任 ,弘扬企业家精神 ,以增强全社会对于企业家群体 2.90 2.87 2.81 2.81
的认同感和价值肯定,营造全社会努力创新创业的文 4 2.80 2.74
化氛围 。 2.70
2.60
(二)强化企业家的使命感、责任感
2.50
企业家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与其行为和精神 2009 2010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年份
动力密切相关 。2022 年调查表明 ,认同“我有一种使 图 4 对企业下一阶段经营发展的信心
命 感 ”的 占 95. 1%;认 同“ 只 有 工 作 和 事 业 取 得 成 绩 , 注:评价值是由(“很有信心 ”×4 +“较有信心 ”×3 +“信心不足 ”×2 + “ 没有信心”)/100 计算得出的,最大分值为 4 分,最小分值为 1 分,分值越
人 活 着 才 有 意 义 ”占 82.3% 。 调 查 还 发 现 ,虽 然 有 高,表示越有信心,反之则越没有信心。
85.2% 的企业家认为社会上不少人对他们 存 在 误 解 ,但 还 是 有 50.5% 的 企 业 家 表 示 “ 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仍愿意做企业 家”,体现了企业家群体对职业角色的坚守 和 热 爱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相 当 部 分 的 企 业 家感受到“不少人对企业家存在误解 ”“不 少人对企业家有一种仇富心理”,表明不少 企业家仍然存在明显的角色焦虑 。在强化 使命感 、责任感的同时,企业家也迫切期望 提升企业家群体的职业声望以及全社会对
表 13 近 10 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企业家群体的新期望、新要求(2022,%)
| 总体 | 规 模 | 经济类型 | “专精 特新 ” | |||
大型 企业 | 中小型 企业 | 国有及国 有控股 | 外资 企业 | 民营 企业 | |||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 69.2 | 69.7 | 69.2 | 71.8 | 49.0 | 70.0 | 71.1 |
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 63.1 | 65.1 | 62.9 | 61.2 | 59.2 | 63.9 | 66.8 |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 50.0 | 49.5 | 50.1 | 43.7 | 42.9 | 51.0 | 41.8 |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 37.8 | 33.9 | 38.0 | 34.0 | 40.8 | 38.2 | 29.6 |
重视环境保护 | 35.3 | 34.9 | 35.4 | 24.3 | 55.1 | 34.8 | 46.4 |
贡献更多税收 | 33.8 | 33.9 | 33.8 | 30.1 | 30.6 | 34.7 | 38.2 |
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 32.0 | 33.0 | 31.9 | 28.2 | 40.8 | 31.4 | 31.8 |
完善公司治理,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 25.9 | 24.8 | 25.9 | 28.2 | 26.5 | 25.7 | 27.9 |
做大做强,提升中国企业影响力 | 25.6 | 25.7 | 25.6 | 26.2 | 22.4 | 25.6 | 31.1 |
提升国际化水平 | 25.1 | 28.4 | 24.9 | 33.0 | 24.5 | 24.7 | 26.1 |
谨言慎行,维护企业家的良好形象 | 22.4 | 18.3 | 22.6 | 22.3 | 18.4 | 22.5 | 21.1 |
解决产业链中断点、痛点、堵点问题 | 22.0 | 28.4 | 21.6 | 24.3 | 26.5 | 20.4 | 30.0 |
- 123-
企业家成长 30 年: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工商管理
企业家的特殊劳动和社会价值的尊重和重视(见表 14)。
(三)提升企业韧性和企业家的变革管理能力
基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企业家更加重视自我成长与企业能力培养提升 。2022 年调查显示,企业 家认为“企业家群体自身能力和素质提升 ”与“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 ”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课题。
在企业家积极提升各种能力基础上 ,企业韧性得以进一步增强 ,更加重视企业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 。 2022 年调查显示,与企业家学习与变革精神对应,企业“创新精神及协调能力 ”表现较好( 3.63,5 分制),平均有 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本企业在组织中树立起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文化,愿意增加创新投入,积极推进在企业 内外部的信息交流和学习 。另外,有 51.5% 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在政策解读、市场动态、技术演变与竞争环境的 预测能力“ 比较强 ”或“非常强”。比较而言,企业向外扩张和向新领域挺进的能力相对较弱,尚有待提升,尤其 对于与数字化转型、不确定性应对、国际化相关的市场开拓及风险掌控能力,平均有 63.2% 的企业家认为自己 能力较弱(“非常弱 ”+“ 比较弱 ”+“一般”)。
(四)鼓励长期主义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长期、科学、前瞻、可持续的战略目标发挥方向引导作用,越是在短期内存在困难,越需 要定力和发展纲领 。经历全球变局考验后,企业家大都表现出对制定长期战略的重视 。2022 年的调查显示, 企业家对长期导向的认同评分比短期导向高 1.47( 5 分制)。
坚持创新发展也是一种长期主义战略 。调查发现,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逐渐增强,与 1995 年相比, 2022 年企业“依靠本企业的技术力量自行开发 ”的技术进步模式上升 13.0%,且“引进国外技术 、设备 ”的外部 直接获取模式下降 20.4%。
在企业发展的环境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营造更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条件,特别是完善知 识产权保护政策,弘扬杜绝山寨、鼓励试错、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助力企业创新转型升级 。从“ 中国企业创新 动向指数 ”历史数据来看,近年来企业家对企业创新环境优化的评价有所下降,创新投入及潜力 、创新战略及 效果等方面也有所波动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及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弘扬激励(见 表 15)。
(五)打造积极应变的组织文化和组织生态
企业家群体充分认识到积极应变的组织文化和组织生态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022 年调查显示,为了
营造共同应变的组织文化 ,企业家在 表 14 对有关说法的认同程度(2022,%)
| 非常 不同意 | 比较 不同 意 | 有点 不同 意 | 有点 同意 | 比较 同意 | 非常 同意 | 评价 值 |
企业家的人生观 | 0.7 | 0.8 | 4.3 | 21.6 | 34.5 | 38.1 | 5.03 |
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 | 0.6 | 0.2 | 2.6 | 14.3 | 26.5 | 55.8 | 5.33 |
我对人生旅途中的很多人都充满感激 | 0.5 | 0.3 | 2.7 | 16.7 | 35.4 | 44.4 | 5.19 |
生命中有很多值得我感激的事情 | 0.5 | 0.4 | 2.7 | 17.3 | 37.3 | 41.8 | 5.16 |
我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 0.6 | 0.2 | 2.7 | 20.0 | 37.9 | 38.6 | 5.10 |
我所经历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 0.5 | 0.7 | 3.8 | 21.0 | 33.4 | 40.6 | 5.08 |
我有一种使命感 | 0.6 | 0.6 | 3.7 | 21.7 | 35.9 | 37.5 | 5.04 |
精神世界赋予我内在的力量 | 0.7 | 0.7 | 4.6 | 22.8 | 37.1 | 34.1 | 4.97 |
我追求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 | 0.7 | 1.0 | 4.5 | 24.3 | 35.6 | 33.9 | 4.95 |
我很高兴我成为现在的自己 | 0.6 | 1.3 | 6.3 | 26.1 | 33.6 | 32.1 | 4.87 |
我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真情 | 1.4 | 2.4 | 9.4 | 31.4 | 31.9 | 23.5 | 4.61 |
企业家的价值观 | 3.7 | 5.2 | 14.1 | 35.0 | 26.6 | 15.4 | 4.22 |
只有工作和事业取得成绩,人活着才有意义 | 2.5 | 3.5 | 11.7 | 30.8 | 30.5 | 21.0 | 4.46 |
金钱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 | 2.4 | 4.1 | 11.1 | 36.0 | 30.0 | 16.4 | 4.36 |
做人就是要出人头地 | 5.3 | 6.2 | 16.1 | 36.0 | 22.7 | 13.7 | 4.06 |
企业家的价值得到了全社会的承认 | 4.6 | 6.8 | 17.4 | 37.4 | 23.3 | 10.5 | 4.00 |
企业家的心理担忧 | 1.9 | 3.2 | 13.2 | 34.5 | 28.7 | 18.5 | 4.40 |
不少人对企业家存在误解 | 1.2 | 2.2 | 11.4 | 34.7 | 30.7 | 19.8 | 4.51 |
不少人对企业家有一种仇富心理 | 2.6 | 4.2 | 15.0 | 34.4 | 26.7 | 17.1 | 4.30 |
企业家在带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
- 124-
注:评价值是由(“非常同意 ”×6+“比较同意 ”×5+……+“较不同意 ”×2+“非常不同意”)/100 计算得出的,最高为 6 分,最低为 1 分,分值越大表示越同意该说法,反之则越不同意。
《管理世界》
2023 年第 3 期
展的过程中,期待政府在稳定预期和法治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2 年调查发现,营造全社会诚信环境、保护 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 、公平公正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都对于企业家精神的有效发挥影响很大(见表 16)。 调查同时发现,企业家对政府在“不搞运动式 、一刀切式执法 ”“营造公平环境 ”和“保持政策稳定性和可 预期性 ”等方面的期待超过三成 。总体上,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为企业提供更公平的经营环境、更明确 的市场主体权益、更透明的信用机制和更高效的法制环境。
五、结语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30 年的追踪调 查 ,不仅刻画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脉 络,也记录了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壮大的 进步轨迹 ,尤其是在成长历程 、新变局新 挑战 、未来高质量发展 3 个方面 ,反映了 企业家和企业的历史成就和贡献,为新时 代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家成长迈 上新台阶描绘了蓝图。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在短 短 40 年内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 才走完的历程,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 体 。这个发展奇迹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 ,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的辛勤奋斗 , 也离不开中国企业家队伍的努力和贡献。 中国企业家们参与创造了有史以来主要 经济体增长持续时间最长、增速最高的纪 录,在 40 年的时间里奋起追赶 、拥抱现代 化 ,激发出巨大的动力和活力 ,企业家付 出的努力值得社会认同和肯定。
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国际环境风起云 涌,中国企业家队伍正在经历也必将持续 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 。期待在中国经济 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转型阶段,企业家 能够以不断升华的企业家精神,带领企业 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使命 。虽然当前企业 面临重重困难,但不少优秀的企业家仍保 持 着 正 面 积 极 的 精 神 状 态 ,2022 年 企 业 家对其周围企业家状态的描述调查显示, 排在前五位的均为正面的 ,包括“有活力 的 ”“坚持不懈的 ”“坚强的”、“有雄心壮 志的 ”和“专心的”,表明企业家群体大都 耐挫力强,保有定力,积极进取(见表 9)。 2022 年关于“对未来世界的预判 ”调查显 示 ,多数企业家认为未来世界将“越来越
表 15 近年来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
| 总体 | 经济类型 | 规 模 | 行 业 | |||||
国有 企业 | 非国有 企业 | 大型 企业 | 中小型 企业 | 劳动密集 型行业 | 资源密集 型行业 | 技术密集 型行业 | |||
创新动 向指数 | 2022 年 | 54.10 | 55.47 | 53.71 | 58.03 | 53.82 | 52.90 | 56.56 | 56.99 |
2020 年 | 56.77 | 57.21 | 56.39 | 62.63 | 56.19 | 55.52 | 58.09 | 59.77 | |
2019 年 | 56.17 | 56.29 | 55.85 | 62.40 | 55.54 | 54.84 | 57.66 | 58.86 | |
2017 年 | 56.06 | 56.53 | 55.86 | 60.93 | 55.59 | 54.63 | 55.72 | 57.72 | |
2016 年 | 57.58 | 58.41 | 57.24 | 62.97 | 57.09 | 56.08 | 57.98 | 59.06 | |
2015 年 | 54.95 | 57.19 | 54.41 | 61.10 | 54.30 | 53.49 | 54.97 | 56.63 | |
创新 环境 | 2022 年 | 44.36 | 46.00 | 44.11 | 47.49 | 44.12 | 45.36 | 42.42 | 45.09 |
2020 年 | 44.42 | 43.83 | 44.28 | 44.96 | 44.36 | 44.92 | 43.47 | 44.75 | |
2019 年 | 45.35 | 45.20 | 45.22 | 46.49 | 45.24 | 45.89 | 44.56 | 45.87 | |
2017 年 | 45.33 | 45.88 | 45.21 | 46.54 | 45.20 | 45.73 | 44.74 | 45.77 | |
2016 年 | 45.28 | 45.59 | 45.14 | 46.42 | 45.16 | 45.88 | 44.73 | 45.57 | |
2015 年 | 45.33 | 46.61 | 45.06 | 46.34 | 45.21 | 45.58 | 45.05 | 45.72 | |
创新 潜力 | 2022 年 | 63.47 | 63.51 | 63.38 | 68.55 | 63.01 | 62.44 | 63.67 | 64.35 |
2020 年 | 65.90 | 66.87 | 65.69 | 70.97 | 65.41 | 64.65 | 66.01 | 67.25 | |
2019 年 | 64.77 | 65.30 | 64.57 | 69.71 | 64.28 | 63.57 | 64.76 | 66.05 | |
2017 年 | 65.63 | 67.19 | 65.39 | 70.96 | 65.08 | 64.89 | 65.55 | 66.23 | |
2016 年 | 63.18 | 63.93 | 62.96 | 68.11 | 62.69 | 62.54 | 63.19 | 63.78 | |
2015 年 | 64.68 | 65.25 | 64.38 | 69.10 | 64.21 | 64.10 | 65.43 | 64.86 | |
创新 投入 | 2022 年 | 61.58 | 60.35 | 61.22 | 63.73 | 61.45 | 60.12 | 65.57 | 65.56 |
2020 年 | 67.39 | 69.96 | 66.80 | 75.00 | 66.62 | 65.98 | 69.28 | 70.68 | |
2019 年 | 67.39 | 69.96 | 66.80 | 75.00 | 66.62 | 65.98 | 69.28 | 70.68 | |
2017 年 | 62.61 | 64.72 | 62.65 | 68.79 | 61.99 | 60.15 | 62.26 | 64.81 | |
2016 年 | 69.32 | 73.89 | 68.56 | 77.28 | 68.60 | 65.66 | 70.33 | 72.48 | |
2015 年 | 67.83 | 71.90 | 67.26 | 74.21 | 67.17 | 66.54 | 66.27 | 70.56 | |
创新 战略 | 2022 年 | 45.84 | 50.83 | 44.90 | 50.51 | 45.56 | 43.91 | 50.13 | 51.12 |
2020 年 | 44.03 | 41.83 | 43.49 | 55.72 | 42.86 | 42.04 | 46.86 | 50.64 | |
2019 年 | 44.03 | 41.83 | 43.49 | 55.72 | 42.86 | 42.04 | 46.86 | 50.64 | |
2017 年 | 46.99 | 44.58 | 46.61 | 54.85 | 46.30 | 45.09 | 46.30 | 50.25 | |
2016 年 | 46.99 | 44.58 | 46.61 | 54.85 | 46.30 | 45.09 | 46.30 | 50.25 | |
2015 年 | 38.60 | 43.89 | 37.29 | 50.29 | 37.37 | 35.28 | 38.59 | 42.42 | |
创新 效果 | 2022 年 | 55.23 | 56.68 | 54.93 | 59.85 | 54.94 | 52.66 | 61.00 | 58.82 |
2020 年 | 62.11 | 63.57 | 61.69 | 66.49 | 61.69 | 60.00 | 64.83 | 65.54 | |
2019 年 | 59.30 | 59.14 | 59.19 | 65.07 | 58.70 | 56.73 | 62.82 | 61.04 | |
2017 年 | 59.74 | 60.29 | 59.42 | 63.53 | 59.36 | 57.31 | 59.75 | 61.56 | |
2016 年 | 63.13 | 64.06 | 62.95 | 68.20 | 62.68 | 61.24 | 65.34 | 63.23 | |
2015 年 | 58.33 | 58.30 | 58.04 | 65.54 | 57.55 | 55.94 | 59.52 | 59.57 |
注: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包括: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
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 具制造业等;资源密集型行业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及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 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 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 器仪表制造业等 。以下同。
表 16 相关措施对于促进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程度(2022,%)
| 很不 重要 | 较不 重要 | 比较 重要 | 非常 重要 | 评价值 |
营商环境 | 0.2 | 3.2 | 42.2 | 54.4 | 3.51 |
营造全社会诚信环境 | 0.2 | 1.3 | 30.3 | 68.2 | 3.67 |
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 | 0.1 | 1.4 | 33.3 | 65.2 | 3.64 |
营造公平公正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 | 0.1 | 1.4 | 36.8 | 61.7 | 3.60 |
避免政府政策过度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 0.1 | 3.5 | 44.7 | 51.7 | 3.48 |
不断改变“官本位 ”文化 | 0.3 | 4.2 | 44.8 | 50.7 | 3.46 |
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 0.2 | 3.4 | 47.1 | 49.3 | 3.46 |
反对垄断和地方保护 | 0.5 | 4.8 | 48.6 | 46.1 | 3.40 |
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 | 0.3 | 5.3 | 51.9 | 42.5 | 3.37 |
注:评价值是由(“非常重要 ”×4+“ 比较重要 ”×3+“较不重要 ”×2+“很不重要”)/100 计 算得出的,最高为 4 分,最低为 1 分,分值越大表示关系越密切,反之则越不密切 。以下同。
- 125-
企业家成长 30 年: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工商管理
好”,占 57.3%(见表 17)。 相信中国企业家队伍将秉持着积极向上的 精神风貌和美好信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国家繁荣 富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表 17 对未来世界的预判(%)
| 越来越好 | 越来越糟 | 不太确定 | |
总体 | 2022 年 | 57.3 | 4.3 | 38.4 |
2018 年 | 44.5 | 5.9 | 49.6 | |
2017 年 | 65.4 | 1.7 | 32.9 |
(作者单位:李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王锐、彭泗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注释
①本调查在首次随机抽样的基础上,此后每年均采用固定样本追踪调查方式开展调查,同时每年根据固定样本中企业自然消亡 的情况对样本进行随机轮换。
The Thirty-Years Growth of Entrepreneur: Entrepreneurship Leads Enterprises towards High-quality De ⁃ velopment: A Comprehensive Report on the 30-year Survey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
Li Lana, Wang Ruib and Peng Siqingb
(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b.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and main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group of China Entrepreneur Survey System (CESS), this paper sum⁃ marizes the growth trajectory and historical stages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30 years. This paper focuses three aspects of entrepreneur growth: the growth process, the challenges,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hanging patterns,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e study provides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that only constantly enriching entrepreneurship can lead enterprises into high-quality develop ⁃ ment.
Keywords: entrepreneur growth; external environ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olicy suggestion
■■■■■■■■■■■■■■■■■■■■■■■■■■■■■■■■■■■■■■
(上接第 112 页)
(79)Yin,R. K.,2014,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5th ed),CA:Sage Publications Inc.
( 80)Yoo,Y.,Boland,R. J.,Lyytinen,K. and Majchrzak,A.,2012,“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in the Digitized World”,Organization Science,vol.23,pp.1398~1408.
How Does Digitalization Driv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Orchestration Theory
Cao Yua, Li Xianga, Hu Hanlib, Wan Guangyuc and Wang Shouyangd,e
(a. School of Busines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b.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 School of Economics & Trade, Hunan University; d.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Tech University)
Abstract: How digitalization drives enterprises' green transformation has attracted industry and academia's attention. However, its un⁃ derlying driving mechanism at the micro level still needs to be clarified. Based on resource orchestr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dopts a longi⁃ tudinal single-case study approach to conduct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l mechanisms of digitallization- driven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is study finds that:First, the digitalization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has experienced three leaps from instrumental to online, online to intelligent, and intelligent to ecological evolution, and has driven enter⁃ prises to realize green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from green structuring to green capability to green leveraging. Second, there are appar⁃ ent differences in the orchestration of data resources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during the three leaps,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is to promote green structuring by digital foundation, green capability by digital bundling, and green leveraging by dig⁃ ital leveraging, and the inner driving logic of "feature-capability-action" has been formed. This paper discovers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reveal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digitalization to facilitate green transformation, ex⁃ pands the application of resource orchestration theory, and provides practical insights and guidance for these firms on how to achieve green transformation through digitalization.
Keywords: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digitalization; green transformation; resource orchestration
-126-
The Thirty-Years Growth of Entrepreneur: Entrepreneurship Leads
Enterprises towa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 Comprehensive Report on
the 30-year Survey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
Li Lana, Wang Ruib and Peng Siqingb
(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b.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Summary: Based on the 30-year survey data of CESS from 1993 to 2022 with corresponding background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of entrepreneur growth: the historical growth process, the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and the futur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re⁃ 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growth trajectory of four stages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hanges, progress and existing challeng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continuously enriching entrepre ⁃ neurship to lea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the survey, the research group has collected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from vari ⁃ ous institutions including governments, academia, and business communities when designing the questionnaire.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group organized seminars and trial surveys in a timely manner. The survey samples were se⁃ lected following scientifical rules from enterprises across the country (excluding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with their legal representatives as questionnaire respondents. Over the years, the average number of valid question ⁃ naires returned each year is about 3,000.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s paper finds that after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accumulation, the team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 shows a strong feature of high resilience wi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verall quality and capabilities of the team. The thirty years of entrepreneurial growth shows obvious phased characteristics. Specifically: (1) the first stage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1993-2002), during which the key to the growth of entrepreneurs was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capabilities with professionalization as the core; (2)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3-2012), during which the emphasis was to become entrepre⁃ neurs with learning capabilities who could adapt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3) the third stage is the critical phas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2013-2017), during which the key was to become an in⁃ novative entrepreneur competent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focusing on innovation as the core of the ability to enhance; (4) the fourth stage is the preparation perio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2018-present), dur⁃ ing which the key is to become strategic entrepreneurs who could systematically cope with high complexity and high uncertainty, and entrepreneurs need to improve their core capabilities in dealing with complexities.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enterprises currently face many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challenges, we need to work together. On the one hand, entrepreneurs themselves need to continuously enrich entre ⁃ preneurship, enhance thei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adhere to long-term strateg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further deepen reforms, refine the systems underpinning the market economy, and improve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legal environment.
Few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teams from the angles of macro-mi ⁃ cro combination perspective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thus can help understand Chinese entrepre ⁃ neurs' different goals and types of capabiliti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30-year follow-up CESS surve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ovide a dynamic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which would have a good prospec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
Keywords: entrepreneur growth; external environ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olicy suggestion JEL Classification: F279.2
- 9 -
《企业家成长 30 年: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 30 年调查综合报告》附录
附录一: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历年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附表 1 30 年调查中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年份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
有效样本(份) | 2620 | 2756 | 2752 | 3154 | 2415 | 3180 | 3562 | 5075 | 4695 | 3539 | 3192 | 2881 | 3511 | 4586 | 5576 | 5920 | 5016 | 4256 | 4225 | 4015 | 3545 | 2446 | 2526 | 1960 | 1495 | 1562 | 1124 | 1243 | 1247 | 2034 | |
性 别 | 男 |
| 98.7 | 98.4 | 97.9 | 97.5 | 95.4 | 96.7 | 97.0 | 96.6 | 96.0 | 96.1 | 95.9 | 95.7 | 95.9 | 95.6 | 95.8 | 96.1 | 94.4 | 93.9 | 93.6 | 93.6 | 95.1 | 92.0 | 91.6 | 93.1 | 89.7 | 92.5 | 92.5 | 93.6 | 92.1 |
女 | — | 1.3 | 1.6 | 2.1 | 2.5 | 4.6 | 3.3 | 3.0 | 3.4 | 4.0 | 3.9 | 4.1 | 4.3 | 4.1 | 4.4 | 4.2 | 3.9 | 5.6 | 6.1 | 6.4 | 6.4 | 4.9 | 8.0 | 8.4 | 6.9 | 10.3 | 7.5 | 7.5 | 6.4 | 7.9 | |
年 龄 | 44 岁及以 下 | 27.4 | 22.8 | 24.3 | 26.0 | 29.3 | 36.1 | 31.6 | 33.9 | 33.3 | 29.3 | 27.7 | 26.4 | 28.7 | 32.9 | 28.3 | 26.7 | 22.1 | 22.7 | 21.5 | 22.4 | 19.8 | 13.9 | 21.6 | 21.2 | 23.7 | 24.2 | 15.4 | 27.0 | 30.5 | 37.3 |
45~49 岁 | 24.3 | 23.6 | 22.5 | 22.9 | 22.2 | 22.8 | 25.0 | 26.0 | 26.0 | 28.1 | 24.4 | 21.8 | 19.2 | 16.0 | 17.3 | 19.7 | 20.7 | 21.7 | 21.4 | 19.5 | 17.0 | 13.7 | 15.7 | 15.7 | 13.5 | 13.5 | 11.9 | 16.0 | 15.8 | 18.5 | |
50~54 岁 | 27.7 | 27.7 | 28.3 | 29.0 | 26.9 | 21.7 | 23.9 | 22.2 | 22.5 | 22.8 | 25.4 | 27.5 | 26.5 | 25.6 | 25.6 | 24.3 | 20.5 | 17.2 | 17.3 | 17.2 | 19.4 | 20.5 | 19.6 | 19.6 | 17.8 | 17.5 | 16.2 | 15.1 | 17.9 | 18.3 | |
55 岁及以 上 | 20.6 | 25.9 | 24.9 | 22.1 | 21.6 | 19.4 | 19.5 | 17.9 | 18.2 | 19.8 | 22.5 | 24.3 | 25.6 | 25.5 | 28.8 | 29.3 | 36.7 | 38.4 | 39.8 | 40.9 | 43.8 | 51.9 | 43.1 | 43.5 | 45.0 | 44.8 | 56.5 | 41.9 | 35.8 | 25.9 | |
平均年龄 (岁) | 48.5 | 49.6 | 49.5 | 49.0 | 48.7 | 47.2 | 47.8 | 46.8 | 46.7 | 48.0 | 48.7 | 49.2 | 49.1 | 48.9 | 49.7 | 49.7 | 50.9 | 51.0 | 51.4 | 51.6 | 52.5 | 54.4 | 52.6 | 52.9 | 53.0 | 52.9 | 55.8 | 51.9 | 51.0 | 48.8 | |
学 历 | 高中及以 下 | 30.9 | 27.5 | 19.7 | 12.5 | 15.8 | 18.2 | 15.3 | 17.2 | 17.5 | 18.4 | 13.9 | 16.8 | 17.5 | 20.2 | 20.0 | 23.1 | 20.7 | 20.3 | 22.0 | 20.9 | 19.6 | 21.5 | 18.0 | 18.2 | 18.5 | 17.7 | 18.9 | 14 . 1 | 11.6 | 7.9 |
大专 | 35.2 | 35.6 | 37.6 | 45.7 | 43.5 | 40.2 | 40.1 | 41.9 | 41.2 | 41.0 | 37.6 | 38.8 | 38.7 | 35.6 | 36.9 | 35.7 | 36.8 | 36.1 | 36.9 | 36.4 | 35.2 | 36.4 | 37.6 | 36.7 | 35.1 | 33.8 | 35.4 | 31.5 | 31.9 | 28.7 | |
大学本科 | 33.9 | 35.7 | 40.0 | 38.3 | 36.1 | 34.3 | 34.8 | 32.5 | 28.7 | 28.6 | 32.6 | 27.9 | 27.4 | 26.6 | 26.5 | 25.3 | 26.0 | 26.9 | 25.5 | 27.2 | 26.6 | 27.5 | 30.8 | 32.1 | 33.0 | 35.1 | 33.1 | 39.1 | 41.3 | 47.9 | |
研究生及 以上 | 1.2 | 2.7 | 3.5 | 4.6 | 7.3 | 9.8 | 8.4 | 12.6 | 12.0 | 15.9 | 16.5 | 16.4 | 17.6 | 16.6 | 15.9 | 16.5 | 16.7 | 15.6 | 15.5 | 18.6 | 14.6 | 13.6 | 13.0 | 13.4 | 13.4 | 12.6 | 15.3 | 15.2 | 15.5 | ||
所 学 专 业 | 文史哲法 律 |
| 1.7 | 2.8 | 2.3 | 4.1 | 5.2 | 6.8 | 5.8 | 7.0 | 7.7 | 7.7 | 6.6 | 6.8 | 7.0 | 6.4 | 6.6 | 7.2 | 6.4 | 6.7 | 6.7 | 6.7 | 5.5 | 6.3 | 6.5 | 5.8 | 6.3 | 5.1 | 5.8 | 8.1 | 8.8 |
经济 |
| 5.4 | 6.8 | 8.4 | 6.4 | 9.0 | 7.7 | 24.1 | 33.0 | 32.9 | 35.2 | 36.4 | 34.0 | 31.3 | 32.5 | 33.2 | 32.7 | 33.2 | 33.6 | 31.3 | 31.4 | 20.9 | 18.1 | 18.8 | 19.8 | 17.1 | 18.9 | 22.0 | 21.7 | 17.7 | |
管理 |
| 15.4 | 21.7 | 26.7 | 39.8 | 31.0 | 37.4 | 38.2 | 44.6 | 50.0 | 47.0 | 49.7 | 48.2 | 48.7 | 47.6 | 48.5 | 49.6 | 48.9 | 47.6 | 47.6 | 48.5 | 37.4 | 41.0 | 41.5 | 41.4 | 38.6 | 39.9 | 38.1 | 37.5 | 38.1 | |
理工农医 | — | 38.1 | 48.8 | 49.8 | 42.5 | 32.6 | 31.4 | 23.4 | 28.4 | 26.6 | 28.3 | 26.3 | 24.7 | 24.5 | 23.7 | 24.9 | 25.7 | 25.1 | 26.0 | 24.0 | 23.9 | 24.2 | 21.7 | 20.5 | 19.9 | 19.1 | 21.7 | 23.1 | 20.1 | 21.9 | |
其他 |
| 0.8 | 0.8 | 1.3 | 7.2 | 12.9 | 8.8 | 4.7 | 7.1 | 3.5 | 6.0 | 5.9 | 11.7 | 13.1 | 11.5 | 13.2 | 11.3 | 11.5 | 10.1 | 13.7 | 13.3 | 12.0 | 12.9 | 12.7 | 13.1 | 18.9 | 14.4 | 11.0 | 12.6 | 13.5 | |
现 任 职 务 | 董事长 | — | 4.2 | 8.3 | 33.5 | 36.8 | 39.6 | 42.6 | 44.0 | 47.5 | 49.0 | 53.6 | 57.1 | 59.2 | 60.4 | 60.7 | 61.9 | 61.7 | 60.7 | 61.8 | 59.0 | 60.3 | 60.7 | 60.1 | 58.7 | 58.9 | 61.0 | 64.7 | 54.0 | 52.8 | 45.3 |
总经理 |
| 28.4 | 32.0 | 53.3 | 47.4 | 58.0 | 60.2 | 60.2 | 61.2 | 58.9 | 59.9 | 59.7 | 58.8 | 59.2 | 57.7 | 58.8 | 57.6 | 55.3 | 56.1 | 53.5 | 54.1 | 52.6 | 45.0 | 46.1 | 50.2 | 47.4 | 48.7 | 51.0 | 51.0 | 53.4 | |
厂长 | — | 44.2 | 49.0 | 26.7 | 26.8 | 27.5 | 22.3 | 21.4 | 13.3 | 13.7 | 10.3 | 9.2 | 8.6 | 8.0 | 7.3 | 6.5 | 7.0 | 5.5 | 5.0 | 5.4 | 4.0 | 4.6 | 3.4 | 2.7 | 3.4 | 2.1 | 2.2 | 1.5 | |||
党委书记 |
| 5.4 | 11.8 | 23.4 | 33.5 | 31.4 | 30.7 | 27.0 | 27.6 | 25.6 | 22.4 | 19.1 | 18.0 | 16.3 | 16.4 | 14.7 | 13.7 | 13.1 | 12.6 | 13.6 | 9.0 | 11.0 | 11.2 | 9.2 | 10.6 | 7.3 | 6.2 | 2.7 | |||
其他 | — | 4.4 | 5.1 | 14.2 | 4.6 | 8.6 | 5.6 | 5.1 | 4.4 | 2.1 | 4.7 | 2.8 | 7.7 | 6.7 | 7.2 | 6.1 | 5.7 | 6.9 | 4.9 | 7.5 | 7.2 | 7.5 | 9.9 | 9.2 | 8.3 | 8.7 | 7.3 | 11.5 | 10.6 | 14.7 | |
任 职 方 式 | 主管部门 任命 | 85.8 | 75.3 | — | — | 75.1 | 48.3 | 43.4 | 56.4 | 49.2 | 45.8 | 38.3 | 32.9 | 25.7 | 19.9 | 18.0 | 14.5 | 14.3 | 12.7 | 11.3 | 10.0 | 11.1 | 9.7 | 7.8 | — | — | — | — | — | — | — |
董事会任 命 | 3.8 | 11.1 | — |
| 17.4 | 40.3 | 36.8 |
|
|
| 38.6 | 39.2 | 40.5 | 41.6 | 42.9 | 44.7 | 41.3 | 44.6 | 39.2 | 36.7 | 38.4 | 41.5 | 41.0 | — | — |
|
| — | — | — | |
自己创业 | — | — | — | — | — | — | — | 16.1 | 19.6 | 24.5 | 15.7 | 20.9 | 26.3 | 31.3 | 31.5 | 34.2 | 38.6 | 36.9 | 43.2 | 46.6 | 44.7 | 41.7 | 44.3 | — | — | — | — | — | — | — | |
其他就职 方式 | 10.4 | 13.6 | — | — | 7.5 | 11.4 | 19.8 | 27.5 | 31.2 | 29.7 | 7.4 | 7.0 | 7.5 | 7.2 | 7.6 | 6.6 | 5.8 | 5.8 | 6.3 | 6.7 | 5.8 | 7.1 | 6.9 | — | — | — | — | — | — | — | |
年 收 入 | 2 万元及以 下 | 97.3 | 94.8 | 90.6 | 82.7 | 70.8 | 56.7 | 44.2 | 41.9 | 33.9 | 31.9 | 19.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万~ 10 万 元 | 2.7 | 5.2 | 9.3 | 16.3 | 27.7 | 38.6 | 48.2 | 46.6 | 50.7 | 50.8 | 55.2 | 60.4 | 50.7 | 48.9 | 42.2 | 41.2 | 44.0 | 31.7 | 31.2 | — |
|
|
| — | — |
|
| — | — | — | |
10 万~20 万 元 |
|
| 0.1 | 0.5 | 0.9 | 2.5 | 3.8 | 5.4 | 6.8 | 8.5 | 12.6 | 20.5 | 23.3 | 21.3 | 25.4 | 26.8 | 27.3 | 28.7 | 2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万~50 万 元 |
|
|
| 0.2 | 0.6 | 1.4 | 1.7 | 2.8 | 4.4 | 4.9 | 7.2 | 9.4 | 13.0 | 16.4 | 15.9 | 16.8 | 16.3 | 19.6 | 20.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 万元以 上 |
|
|
| 0.3 |
| 0.8 | 2.1 | 3.3 | 4.2 | 3.9 | 5.7 | 9.7 | 13.0 | 13.4 | 16.5 | 15.2 | 12.4 | 20.0 | 19.8 | — |
|
|
| — | — |
|
| — | — | — |
注:( 1)由于存在跨专业和职务兼任情况,因此所学专业和现任职务比例合计大于 100%。(2)其他任职方式包括:职代会选举、企业内投标竞争以及 企业外部招聘等。(3)“— ”表示该年度没有涉及此项调查内容,空白处表示答题者未选择此项 。下同。
附表 2 30 年调查中调查企业基本情况(%)
年份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
有效样 本(份) | 2620 | 2756 | 2752 | 3154 | 2415 | 3180 | 3562 | 5075 | 4695 | 3539 | 3192 | 2881 | 3511 | 4586 | 5576 | 5920 | 5016 | 4256 | 4225 | 4015 | 3545 | 2446 | 2526 | 1960 | 1495 | 1562 | 1124 | 1243 | 1247 | 2034 | |
地 区 | 东部 地区 企业 |
|
| 57.8 | 56.2 | 43.7 | 58.2 | 55.1 | 52.3 | 53.2 | 47.9 | 54.0 | 56.6 | 59.9 | 63.2 | 63.2 | 62.5 | 62.2 | 60.5 | 66.7 | 66.3 | 65.2 | 68.2 | 59.4 | 57.9 | 62.2 | 58.5 | 64.3 | 64.6 | 72.7 | 67.3 |
中部 地区 企业 | — | — | 25.4 | 28.4 | 42.4 | 26.0 | 27.0 | 25.6 | 24.8 | 26.2 | 23.1 | 22.4 | 22.9 | 20.9 | 21.9 | 23.2 | 23.1 | 23.8 | 20.2 | 20.6 | 21.6 | 19.7 | 23.6 | 23.2 | 22.1 | 27.3 | 19.0 | 19.1 | 10.3 | 11.1 | |
西部 地区 企业 |
|
| 16.8 | 15.4 | 13.9 | 15.8 | 17.9 | 22.1 | 22.0 | 25.9 | 22.9 | 21.0 | 17.2 | 15.9 | 14.9 | 14.3 | 14.7 | 15.7 | 13.1 | 13.1 | 13.2 | 12.1 | 17.0 | 18.9 | 15.7 | 14.2 | 16.7 | 16.3 | 17.0 | 21.6 | |
规 模 | 大型 企业 | 37.0 | 37.4 | 41.6 | 42.0 | 45.9 | 33.8 | 35.1 | 25.8 | 22.3 | 19.0 | 21.2 | 18.9 | 14.8 | 12.4 | 11.4 | 9.3 | 8.7 | 8.6 | 7.3 | 9.1 | 11.1 | 11.0 | 9.9 | 9.2 | 10.3 | 7.9 | 9.0 | 8.5 | 6.7 | 5.9 |
IX- 1
| 中型 企业 | 48.7 | 53.3 | 46.1 | 48.2 | 44.0 | 38.1 | 47.3 | 47.0 | 50.3 | 47.0 | 50.2 | 47.2 | 47.8 | 45.2 | 49.7 | 43.4 | 44.1 | 41.5 | 37.4 | 35.3 | 31.1 | 29.0 | 25.1 | 24.8 | 24.5 | 20.7 | 25.6 | 25.7 | 20.9 | 19.6 |
小型 企业 | 14.3 | 9.3 | 12.3 | 9.8 | 10.1 | 28.1 | 17.6 | 27.2 | 27.4 | 34.0 | 28.6 | 33.9 | 37.4 | 42.4 | 38.9 | 47.3 | 47.2 | 49.9 | 55.3 | 55.6 | 57.8 | 60.0 | 65.0 | 66.0 | 65.2 | 71.4 | 65.4 | 65.8 | 72.4 | 74.5 | |
经 济 类 型 | 国有 企业 | 75.0 | 74.3 | 72.7 | 70.1 | 64.4 | 38.5 | 45.7 | 38.2 | 31.0 | 30.5 | 26.1 | 22.6 | 17.7 | 12.8 | 11.4 | 9.1 | 8.8 | 7.4 | 6.3 | 5.9 | 6.4 | 5.7 | 4.0 | 3.7 | 3.6 | 2.8 | 2.0 | 3.1 | 1.8 | 3.0 |
私营 企业 | 0.1 |
| 0.6 | 0.5 | 1.2 | 12.2 | 3.5 | 4.3 | 5.1 | 6.6 | 6.3 | 7.7 | 9.1 | 11.0 | 11.1 | 12.3 | 12.1 | 15.1 | 20.0 | 23.9 | 19.7 | 23.7 | 28.3 | 26.9 | 26.7 | 27.1 | 25.3 | 34.0 | 38.1 | 37.0 | |
股份 有限 公司 | 3.1 | — | — | 10.1 | 13.9 | 22.1 | 13.9 | 11.3 | 13.5 | 13.0 | 15.2 | 15.2 | 14.4 | 15.5 | 15.3 | 16.5 | 17.0 | 15.9 | 15.7 | 14.7 | 16.4 | 16.3 | 17.0 | 17.6 | 18.1 | 16.7 | 18.9 | 17.5 | 15.4 | 14.2 | |
有限 责任 公司 | — | — | — | — | — | — | 17.0 | 22.8 | 28.3 | 30.9 | 33.7 | 37.4 | 42.5 | 45.8 | 46.8 | 47.9 | 48.5 | 49.8 | 44.7 | 42.9 | 46.2 | 43.1 | 40.8 | 42.5 | 42.4 | 45.1 | 44.7 | 37.3 | 36.1 | 36.8 | |
外商 及港 澳台 投资 企业 |
3.6 |
7.4 |
6.9 |
5.3 |
4.6 |
15.8 |
8.6 |
6.7 |
8.2 |
6.5 |
8.3 |
6.6 |
6.5 |
7.7 |
7.6 |
7.5 |
7.6 |
5.9 |
6.9 |
6.4 |
5.1 |
5.1 |
4.5 |
3.7 |
3.6 |
3.0 |
3.1 |
3.1 |
3.0 |
2.6 | |
其他 | 18.2 | 18.3 | 19.8 | 14.0 | 15.9 | 11.4 | 11.3 | 16.7 | 13.9 | 12.5 | 10.4 | 10.5 | 9.8 | 7.2 | 7.8 | 6.7 | 6.0 | 5.9 | 6.4 | 6.2 | 6.2 | 6.1 | 5.4 | 5.6 | 5.6 | 5.3 | 6.0 | 5.0 | 5.6 | 6.4 | |
成 立 时 间 | 1978 年及 以前 |
|
| — | — | — | 37.0 | 49.0 | 47.9 | 41.0 | 37.1 | 31.2 | 31.0 | 27.1 | 19.1 | 17.9 | 15.8 | 15.7 | 13.0 | 11.5 | 12.0 | 13.1 | 14.1 | 11.0 | 11.7 | 9.7 | 10.1 | 11.6 | 11.5 | 7.0 | 4.3 |
1979 ~ 1992 年 |
|
|
— |
— |
— |
33.7 |
29.8 |
29.7 |
28.1 |
28.2 |
22.9 |
23.7 |
22.8 |
20.1 |
20.1 |
18.3 |
18.0 |
16.8 |
16.1 |
16.3 |
16.8 |
18.0 |
14.3 |
14.7 |
16.4 |
12.3 |
16.0 |
10.4 |
8.8 |
7.3 | |
1993 年及 以后 | — | — | — | — | — | 29.3 | 21.2 | 22.4 | 30.9 | 34.7 | 45.9 | 45.3 | 50.1 | 60.8 | 62.0 | 65.9 | 66.3 | 70.2 | 72.3 | 71.7 | 70.1 | 67.9 | 74.7 | 73.6 | 73.9 | 77.6 | 72.4 | 78.1 | 84.2 | 88.4 | |
生 产 状 况 | 超负 荷生 产企 业 |
— |
— |
— |
4.6 |
4.7 |
3.2 |
4.4 |
5.6 |
4.6 |
5.3 |
6.6 |
6.9 |
6.8 |
4.9 |
6.8 |
4.4 |
3.7 |
8.0 |
4.6 |
2.1 |
3.3 |
1.9 |
1.4 |
2.1 |
3.5 |
2.8 |
1.5 |
2.7 |
2.3 |
1.7 |
正常 运作 企业 |
|
| — | 70.9 | 74.3 | 74.6 | 75.9 | 81.6 | 82.3 | 82.8 | 84.8 | 84.6 | 84.3 | 86.9 | 85.4 | 80.4 | 74.8 | 80.8 | 77.8 | 74.8 | 76.4 | 74.3 | 69.6 | 74.3 | 78.7 | 78.1 | 77.6 | 77.5 | 75.0 | 68.1 | |
半停 产企 业 |
|
| — | 23.8 | 20.4 | 21.3 | 18.9 | 12.0 | 12.1 | 11.0 | 8.1 | 7.9 | 8.4 | 7.6 | 7.1 | 14.4 | 20.8 | 10.8 | 16.8 | 22.3 | 19.8 | 23.0 | 27.6 | 22.8 | 16.9 | 18.1 | 20.2 | 18.7 | 20.9 | 29.0 | |
停产 企业 |
|
| — | 0.7 | 0.6 | 0.9 | 0.8 | 0.8 | 1.0 | 0.9 | 0.5 | 0.6 | 0.5 | 0.6 | 0.7 | 0.8 | 0.7 | 0.4 | 0.8 | 0.8 | 0.5 | 0.8 | 1.4 | 0.8 | 0.9 | 1.0 | 0.7 | 1.1 | 1.8 | 1.2 | |
盈 亏 | 盈利 企业 | — | — | — | — | 51.8 | 50.7 | 50.4 | 60.2 | 60.8 | 61.7 | 63.1 | — | 66.1 | 69.3 | 70.8 | 62.8 | 51.5 | 67.9 | 58.7 | 49.7 | 48.8 | 51.7 | 46.3 | 51.1 | 53.7 | 51.9 | 50.8 | 36.2 | 46.6 | 30.4 |
持平 企业 |
|
| — | — | 31.1 | 29.7 | 20.0 | 14.6 | 15.2 | 16.8 | 15.8 |
| 16.2 | 15.7 | 16.1 | 16.9 | 20.5 | 17.3 | 20.3 | 22.1 | 22.8 | 21.9 | 23.5 | 23.3 | 26.0 | 26.9 | 25.8 | 22.6 | 26.5 | 22.1 | |
亏损 企业 |
|
| — | — | 17.1 | 19.6 | 29.6 | 25.2 | 24.0 | 21.5 | 21.1 |
| 17.7 | 15.0 | 13.1 | 20.3 | 28.0 | 14.8 | 21.0 | 28.2 | 28.4 | 26.4 | 30.2 | 25.6 | 20.3 | 21.2 | 23.4 | 41.2 | 26.9 | 47.5 |
注:( 1)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辽、沪、苏、浙、闽、鲁、粤、桂、琼 12 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区包括:晋、蒙、吉、黑、皖、赣、豫、鄂、湘 9 省(自治区);西 部地区包括:渝、蜀、黔、滇、藏、陕、甘、宁、青、新 10 省(市、自治区);(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以及其他内资企业 等。
IX-2
附录二:历年调查主题及样本量(1993~2021 年)
调查年份 | 主题 | 样本量(份) |
1993 | ·重点:企业家基本情况 ·内容:企业家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企业家的自主意识和行为取向 ·主要结论: ( 1)中国的企业改革,从整体上改变了中国企业家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企业家的自主意识和以市场为目标的 行为取向更加突出,迅速成为推动改革的主要力量。 (2)部分企业家还远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家队伍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3)市场存在不公平竞争、行业主管部门行为不规范以及动力机制短缺是制约中国企业家健康成长的三大主要原因。 (4)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磨擦日益加剧。 |
2620 |
1994 | ·重点:企业家的行为特征 ·内容:企业家的角色意识与职业化追求、企业家的行为特征、企业家的身体状况、经营目标与成长环境 ·主要结论: ( 1)我国企业家队伍主要来源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党政干部。 (2)企业家的角色意识正在形成,走职业化道路已成为企业家们的主流意向。 (3)企业家重视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注重个人修养,他们有着极强的进取精神,并表现出求实、奉献和民主的行为及价值取 向。 (4)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企业家行为的市场取向逐渐加强,企业家的职业目标尚有待进一步明确;企业家成长的环境明显好 转,但还亟需进一步改善。 |
2756 |
1995 | ·重点:职业流动与职业化取向 ·内容:企业经营管理者基本情况、经营活动、职业流动、职业化倾向、职业化的配套改革 ·主要结论: ( 1)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整体文化素质已有大幅度的提高,一大批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党政干部和企业技术人员进入企业领导岗 位,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换和企业家队伍素质的提高。 (2)企业经营者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取向,他们的职业化意识不断增强,职业流动日趋活跃,但是,现行的组织、人事及户籍 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其职业流动的需要。 |
2752 |
1996 | ·重点:激励与约束问题 ·内容:企业经营管理者基本情况、激励的重要性、激励因素、约束的重要性、约束因素、激励制度与约束制度改革的方式、地位 满意度 ·主要结论: ( 1)企业经营者认为,深化企业改革,正确评价企业经营者的劳动价值,充分赋予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力,是社会激励的核心内 容。 (2)企业经营者呼吁,建立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解决其后顾之忧,建立和健全企业经营者的考核、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把企业 经营者纳入国家职业管理体系,是促进企业经营者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
3154 |
1997 | ·重点:素质与培训 ·内容:企业经营管理者基本情况、素质与能力、培训与提高 ·主要结论: ( 1)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者主要来源于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党政干部和企业技术人员,他们文化程度较高,阅历丰富,对经营管 理企业充满信心,整体素质呈提高趋势。 (2)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未受过现代工商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过半数认为自己对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掌握有限,创新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和公关能力亟需提高。 (3)企业经营管理者认为,应改善现有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加强以现代工商管理知识为主的在职短期培训,以全面提高企业 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
2415 |
1998 | ·重点:知识素质与适应知识经济的能力 ·内容:企业经营管理者基本情况、知识素质状况及影响因素 ·主要结论: ( 1)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重视学习,积极参加多种专业培训,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与过去几年相比有所提高,他们对在知识经济中 占有重要地位的智力资源、技术进步和无形资产等因素较为重视。 (2)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未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工商管理培训,采用现代学习方式者较少,对一些新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能还不 够熟悉,只有少数企业经营者能够熟练地使用外语、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参加不必要的会议太多,学 习时间有限。 (3)企业经营者中学历程度、外语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高者,其收入水平也相应较高,这说明,有利于企业经营者素质提高 的激励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
3180 |
1999 | ·重点:制度化建设 ·内容:企业经营管理者基本情况、职业满意状况、职业目标选择、企业领导制度、选聘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对企业家队 伍建设的期望 ·主要结论: (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2)企业经营者对其职业有比较高的满意度,职业化意识逐渐增强,但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对经营者的要求还有一定距 离。 (3)近年来我国企业经营者队伍制度化建设有了较大进展,企业领导制度日趋科学化、规范化,董事会的决策作用明显增强。 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经营者选拔、任命制度不断完善。 (4)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制度的改革继续深化,适合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者报酬制度正在积极探索和形成之中,经营者收入 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形式趋于多样化 。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制度逐步健全,考核指标更注重企业的利润和资产保值增值率,企 业经营者能上能下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5)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者队伍制度化建设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通过市场机制选拔企业经营者的比重还较少;股份制企业 监事会的作用发挥得不够;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激励约束制度亟待完善。 |
3562 |
IX-3
2000 | ·重点:企业创新 ·内容:创新意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对企业创新状况的评价 ·主要结论: ( 1)大多数经营者比较重视企业创新工作,把创新视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学历高、年纪轻的经营者风险意识较强,更拥有创 新精神。 (2)企业经营者普遍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持积极乐观态度,技术创新方式逐渐步入以国内自主开发为主的道路;企业管理组织形 式呈现多元化趋势,管理技术与手段的信息化程度日趋提高。 (3)虽然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总体创新水平还不高;许多经营者感到观念创新难度较 大;管理组织形式的创新相对滞后,技术创新人才缺乏;现行企业经营者的任用制度与经营者的期望尚有较大差距;政企职责 不分和产权改革滞后仍是制度创新中的主要障碍。 (4)企业经营者希望全社会培育和倡导创新文化,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建立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突破制度创新瓶颈,加大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5075 |
2001 | ·重点:企业信用 ·内容:企业信用的基本情况、对企业信用重要性的认识、影响企业信用的主要因素、企业信用的问题与对策 ·主要结论: ( 1)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在商务活动中已经开始重视信用管理。 (2)目前企业家品格对企业信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现行体制环境、法律环境、企业管理水平和传统文化对企业信用的影响 也相当重要。 (3)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拖欠(货款、贷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较为严 重,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部分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和企业普遍追求短期行为等。 (4)企业经营者希望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建立并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加强信用制 度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
4695 |
2002 | ·重点:成长现状与环境 ·内容:对成长状况的评价、对成长环境和相关制度的评价、对个人工作与生活状况的感受 ·主要结论: ( 1)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造就企业家队伍对促进中国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队 伍的成长环境和制度建设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自身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基本满意,对自己的工作状况和家庭生活比较满 意,认为良好的素质与个人努力是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2)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家队伍整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队伍需要扩大,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成长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法律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3)企业经营者希望在自身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和能力的同时,通过积极的舆论宣传和文艺创作,引导全社会形成 理解、尊重企业家的风气,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为企业家队伍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3539 |
2003 | ·重点:中国企业经营者价值取向 ·内容:中国企业经营者的一般价值取向、职业目标价值取向、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价值取向、企业家角色的价值取向的现状和特 征 ·主要结论: ( 1)在一般价值取向方面,大部分企业经营者更看重的是品格,强调人在精神追求、良心、助人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的价值;强 调社会利益,重视环境保护;希望加强法治,倡导依法经营;对工作成就有着强烈的追求,注重通过实力取得成功,并在工作过 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多数企业经营者并不过分看重金钱权力,同时希望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2)在职业目标价值取向方面,企业经营者首选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希望得到社会承认、实现人生理想;在生活目标价值取 向方面,强调事业第一,关注个人健康,同时也比较看重家庭生活。 (3)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方面,企业经营者关注投资者利益,强调守法经营;认为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影 响,强调企业必须有明确的价值观,而且价值观要得到员工的认同;倾向于不单纯从企业的短期成功看待企业的成就,把先进 技术和产品及营销能力视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4)在企业家角色的价值取向方面,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十分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认为诚信、守法和创新是企业家最重要的优 秀特征,最不认同的是失信、违规经营、贪婪、妄自尊大、自私自利等行为。 (5)还有不少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守法吃亏、违规有利 ”的情况,存在着过分追求短期利益、企业对社会关 系的依赖程度高于客户和市场、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不足、部分企业经营者不重视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等现象。 |
3192 |
2004 | ·重点:企业文化建设 ·内容: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基本问题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基本状况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结论: ( 1)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企业家个人观念、企业传统和制度环境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3)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相对熟悉,对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除少数企业已进入企业文化 建设的深化提高阶段外,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 (4)企业经营者大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5)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应努力形成内部共识,增强内在动 力,另一方面也期望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
2881 |
2005 | ·重点:企业学习 ·内容:企业学习的现状、影响企业学习的因素、企业学习对企业创新成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主要结论: ( 1)我国企业经营者越来越重视学习,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个人学习能力处于中上水平。 (2)与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相比,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尤其在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的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 高。 (3)总体上看,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明显强于组织学习能力,企业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与组织学习能力之间存在 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 。个人学习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都对企业创新和竞争优势有较大影响,其中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 更大。 |
3511 |
IX-4
2006 | ·重点: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评价 ·内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和国际经验的熟悉程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促进企 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 ·主要结论: ( 1)企业经营者普遍认同“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并促进国家 发展。 (2)企业经营者认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认为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断提高。 (3)企业经营者高度认同企业履行经济、法律、伦理、公益四个方面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其中,对经济责任认同度最高,其他 依次为伦理责任、法律责任、公益责任。 (4)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比较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还有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顾 及的事 。不少企业经营者将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 (5)对社会责任认识不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和方法缺乏了解、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社 会诚信环境以及社会相关部门责任履行不到位,被企业经营者认为是导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够好的主要原因。 (6)企业经营者认为,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提高整个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履行社会责 任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各界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借鉴有关社会责任的国际经验和国际标准,总结 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成功经验。 |
4586 |
2007 | ·重点:企业家面临的新使命、新素质要求以及对社会的新期望 ·内容:1993 ~2007 年中国企业家群体十五年来的构成变化、企业家面临的新使命、企业创新的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内 涵、对企业家的新素质要求、企业家对企业环境的新期望 ·主要结论: ( 1)1993 年以来,企业家所在企业的总体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家群体的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企业家社会角色的自我 认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经营者为促进企业发展付出了很大代价。 (2)企业家群体逐步意识到时代赋予自身的新使命 。一方面,企业家需要增强创新动力,带领企业跨入创新的新阶段,通过更 高水平的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辟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企业家应 该带领企业迈上履行社会责任的新台阶,通过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来树立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良好社会形象,推动中国现 代商业文明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我国企业的创新大都处于初级阶段 。与创新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创新人才与创新资金的缺乏、创新动力不足等因素 成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 (4)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对企业家领导企业创新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素质要求:要设计创新的路线图、构建创新的价值 链、强化创新的内在动力源,要求企业家应该具备更高的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 (5)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同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但是,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状况与经济 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6)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的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的 落实企业在诚信经营、保护环境、利益共享和社会公益等方面的责任,同时,对企业家在法治意识和品德修养、环保意识和经营 理念、精神境界和团队领导力、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提出更高期望。 (7)企业家们期望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同时,也期望全社会 尊重企业家的劳动,承认企业家的价值,有效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家全面提升素质和能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 的良好环境。 |
5576 |
·重点:市场化改革与中国企业家成长 ·内容:市场化改革与中国企业家成长相互影响的历程,过去三十年市场化进程中企业家成长和发展规律,企业家对未来市场 化改革的期望与建议 ·主要结论: ( 1)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企业逐步实现了体制转型和相应的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非国有企业也在市场化进程 中不断成长壮大 。伴随着企业的转型和发展,企业家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任职方式趋于市场化,国有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 管理行为逐渐趋同,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也不断提高。 (2)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家综合素质的 提高也进一步促进了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3)产品及要素的市场化改变了企业经营的竞争环境,促进了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及以此为基础的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 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在完善企业经营法制环境的同时,提高了企业家的法制意识;社会诚信环境对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系重大,企业家品格与外部环境共同影响企业诚信行为;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企业经营的国际环境,对企业家拓展国际视野、 提升国际化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4)企业家认为,政府职能转变是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在减轻企业负担、减少行政干预和增加政策透明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 效。 (5)企业家认为,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期望政府该管的管,该放的放,特别是在加强 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逐步实现建立“服务型政府 ”的目标。 |
5576 | |
2008 | ·重点:企业家精神 ·内容: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和评价,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影响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因素 ·主要结论: ( 1)企业经营者普遍认同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特征,同时也认为敬业、实现自我价值、乐于奉献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 涵。 (2)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重视创新,善于把握市场机会,而对自己在冒险和挑战意识方面的评价相对较低。 (3)对企业家精神自我评价越高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家这一职业角色的认同度越高,勇于承担风险和不断创新的意识越强, 更乐于主动捕捉市场机会、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更具前瞻性;同时,对其所在企业的现状更为满意,企业 的诚信度、综合绩效相对较好。 (4)外部环境对企业家精神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快速的技术变化和行业增长,对企业家精神影响更为显著,特别是对企业家 创新意识和冒险意识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政府职能转变、知识产权保护和人力资源环境改善,对企业家精神的影 响也较为显著。 (5)企业经营者们期望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改善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文化和社会舆论环 境,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和热情,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
5920 |
IX-5
2009 | ·重点:企业战略 ·内容:中国企业在企业战略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企业经营者的战略决策能力及对企业战略的认识、评价及建议,转型经济下中 国企业战略的影响因素 ·主要结论: ( 1)企业经营者普遍重视战略管理,对所承担的战略决策责任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企业经营者大都认为制定战略难,执行战略 更难。 (2)中国企业战略决策责任的主体为董事长/总经理和董事会;相对来说,国有企业多为集体决策,民营企业多为个人决策;目 前中国企业的战略决策模式多为“命令式 ”和“愿景式”,员工参与程度不太高。 (3)企业经营者认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关键在于优化高管团队构成、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完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 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来说,优化产权与公司治理也是改进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途径。 (4)在竞争战略方面,中国企业普遍采用了成本领先战略,以低成本、宽产品线、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 。但低价格竞争并不 一定提升企业绩效。 (5)在总体发展战略上,呈现内资多元化、外资专业化的特征 。主导业务型企业和相关多元化企业绩效相对较好。 (6)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使企业的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面临较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大多数企业经 营者强调创新,普遍重视前瞻性、主动性和快速行动,其中,民营企业表现出更强的创新导向 。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经营者普 遍重视集成开发、二次开发与独特技术开发,低成本研发较为广泛;在制度创新方面,企业经营者重视产权优化,强调制度化和 流程规范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更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7)目前企业战略有待于从三个方面不断完善和提升:第一,要从基于廉价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战略向基于产品与技术创新的差 异化战略转型 。第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总体上仍处于以低成本生产要素为基础、出口为主要方式的初级阶段,并表现出人 才短缺、产品不够高端、缺乏品牌与销售渠道等问题 。第三,目前企业在战略决策模式上,偏重“命令式 ”“愿景式”,战略规划 的有效性及员工参与程度较低。 ( 8)企业经营者呼吁,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要进一步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全社会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企 业自身应大力推进差异化战略发展,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自我认知能力,重视企业的团队建设,从“个人英雄 ”时 代迈向“企业群英 ”时代。 |
5016 |
2010 | ·重点:资本市场与中国企业家成长 ·内容:中国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战略,对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议 ·主要结论: ( 1)当前,中国企业家越来越重视资本市场,但是参与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是目前企 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只有少数企业能够通过参与股票市场、引入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方式获得资金 。对于多数企业来说, 银行贷款只能满足日常生产经营的需要,并不能满足外部扩张的需要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2)企业家已经意识到借助资本市场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目前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动机大都只属于日常经营 层面,还没有提升到战略层面。 (3)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市场面临多重困扰,主要体现在民间金融市场不完善、上市成本较高、上市后监管更严格、内部人控 制风险较大等方面。 (4)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渗透已初具规模,但产融结合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大多是为了获得 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 。虽然企业家推动产融结合的意愿比较强烈,但近半数的企业家在政策允许时仍不打算进行 产融结合,其首要原因是与企业的专业化战略不一致。 (5)对于企业未来三年计划实施的融资战略,调查发现,企业家对民间借贷的依赖程度呈下降趋势,参与资本市场的意识明显 增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性提高较快 。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家认为自己已经基本具备了参与资本市场的个 人能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参与资本市场的组织能力。 (6)保持稳健的资本结构和财务政策、提升企业家资本运作能力、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是企业家规避资本市场风险 的主要措施。 (7)企业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充满期待,一方面,企业家自身要把参与资本市场提高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重视学 习,全面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增强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组织能力 。另一方面,企业家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快构建有效的资本市 场运行机制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为企业家与资本市场的深度结合、弘扬企业家精神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4256 |
2011 | ·重点:企业家对人性的看法及其管理实践 ·内容:企业家的人性观及精神境界、企业家的领导风格及管理方式、人性观、精神境界、管理实践及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系 ·主要结论: ( 1)大多数企业家认同人性向善,并认为员工具有创造力和责任感;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员工成长是大多数企业家的主要追求, 企业家对个人精神境界的评价积极。 (2)越认同人性向善、精神境界自我评价越高的企业家,其信心和发展动力越强,幸福感越高,同时企业的综合绩效也较好。 (3)高授权高监控、高激励高期望是企业家最主要的领导风格,并且企业家强调监控多于授权,强调期望多于激励 。企业家越 认同人性向善、对精神境界自我评价越高,越倾向于高授权高监控和高激励高期望;同时,高授权高监控和高激励高期望的企 业综合绩效也更好。 (4)企业家对人性的看法、精神境界,与其领导风格及企业综合绩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企业家的成长环境和企业发 展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家对人性的看法和精神境界。 |
4225 |
IX-6
2012 | ·重点:经济转型与创新 ·内容:中国企业在应对经济转型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企业家对于经济转型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与感受,推动经济转型的有效 途径 ·主要结论: ( 1)大部分企业家对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着较高的认同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企业家大都认识到,过去 30 年 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因素已经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方式亟需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转变为创新驱动为主;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企业家认为成本上升、企业利润过低、产能过剩、缺乏人才、需求不足和缺乏创新能力等已成为当前企业 经营发展中面临的最主要困难,转型和创新是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 (2)企业家在认识到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经济转型的艰巨性:首先,经济转型面临部分地方政 府急功近利、政策支持不到位、经济管理体制不合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和思想观念制约等困难;其次,经济转型会让企业付出 多方面的代价,主要包括:经营成本上升、风险增加、短期利益受损、管理难度增大、企业家承受更大压力等;第三,面对转型, 企业自身也面临人才缺乏、风险较大、创新渠道不畅等挑战。 (3)大多数企业家意识到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是增强人力资本、提升创新和应变能力 。企业的着力点要放在提高技术研发能 力、全球化竞争力以及对网络经济环境下新商业模式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同时,面对转型,企业家亟需提升自身的变革领导力, 其中团队影响力、战略领导力、精神感召力、创新管理力和资源整合力的提升尤为重要。 (4)政府主导的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是经济转型成功最重要的基本条件 。企业家期望政府不断改革完善财税体制,加快垄断 行业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法制化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和制 度体系,鼓励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 。 同时,作为市场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的配套措 施,企业家也期待政府能够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此外,企业家还期望政府有效治理一些行 业中长期存在的恶性竞争和不诚信行为,建设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商业文明,营造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发展、用心创新 ”的 外部环境,为企业转型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生态系统。 |
4015 |
2013 | ·重点:企业家成长 ·内容:企业家职业化、学习能力与变革领导力的培养,企业家责任与担当意识,企业家精神与组织文化建设成就 ·主要结论: ( 1)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轨迹有 3 条清晰的主线,一是能力素质的提升,二是责任担当的扩展,三是企业家精神的弘扬与企 业文化的蕴育。 (2)企业家在能力提升方面,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需要,迈出三大步 。第一步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自 觉学习现代管理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第二步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需要,关注个人和组织的学习能力与创 新能力的提高;第三步是适应经济转型和企业转型的需要,逐步提升变革领导力 。但同时一些企业领导人在能力结构及自我 认识和提升上差距较大,具体表现为 3 个方面的不平衡:内部协调能力强而外部开拓能力相对较弱、个人学习能力强而组织学 习能力相对较弱、日常管理能力强而变革领导能力相对较弱。 (3)企业家在责任担当方面,越来越多地体现出责任意识,对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付诸实践 。企业家大 都认同对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不少企业家能够超越个人和企业的本位责任,克服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带领企业持续 发展、关心员工利益、提升企业信用、参与社会公益、助推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但由于市 场秩序、管理体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以及个人价值取向等原因,一些企业领导人的认识以及企业文化导向在履行社会责 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异。 (4)其精神文化方面,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者,企业发展的引领者,社会资源的组织者,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较大压 力 。企业家大多具有比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对人性、对员工有积极正面的看法,重视企业的持续发展、员工成长和 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同时,比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关注整个社会的商业文明进程。 |
3545 |
2014 | ·重点:经济发展“新常态 ”的与企业创新 ·内容:中国企业的创新要素投入、创新产出、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家创新特质与意愿、企业创新环境等创 新发展现状与问题应对 ·主要结论: ( 1)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进步较为明显,企业家大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创新投入持续增 加,大学生员工比重持续提高;企业家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研发能力,自主研发逐渐成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最主要方式;企业创 新实践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家创新意愿强和创新投入多的企业,在经营绩效、盈利水平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 (2)企业在创新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资金来源单一、创新绩效不佳、创新环境不完善、企业家 创新动力不足等 。创新人才短缺始终被企业家认为是阻碍企业创新的最主要因素;企业创新资金来源仍以自有资金为主,通 过资本市场获得创新资金的渠道仍不畅通;作为衡量企业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新产品销售占销售总额比重的增速有所 减缓,表明当前企业创新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创新环境看,企业家认为,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 称、知识产权保障不力等是阻碍创新的主要因素;企业家未来创新意愿不足,对未来增加创新投入较前几年更为谨慎。 (3)企业创新存在 4 个特征:行业存在研发投入增长快而创新人才匮乏的现象,其中制造业尤为明显;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存在 显著的分化态势,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的企业间差距进一步拉大;大多数企业的创新模式以渐进式创新为主、突破性创新 偏少,企业从注重营销创新转向以技术创新为主;绩效越好、竞争力越强的企业创新意愿越强,而创新意愿越强的企业,创新产 出越好。 (4)企业家在逐渐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迫切期待政府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积极推动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当地政府支持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以及提振企业家对宏观环境的信心,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未 来创新意愿。 |
2446 |
IX-7
2015 | ·重点:企业创新活跃期表现 ·内容:创新要素的投入及规模、创新效果及效益、企业创新战略选择、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家创新精神及意愿,企业创新环境, 并构建“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数 ” ·主要结论: ( 1)当前企业已进入创新活跃期,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创新潜力强劲,企业家精神成为提升创新潜力的最重要动力,尤其表 现在重研发、担风险、抓机会等方面;二是企业家创新投入意愿强烈,尤其是创业成长期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比较突出; 三是体现在创新市场环境、文化环境较好,企业注重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多元化创新信息渠道等方面。 (2)企业创新尚存在诸多问题、困难乃至挑战,包括人才环境是当前企业创新最大的瓶颈;中西部区域创新文化亟待培育;企 业创新的实际投入与创新成效的持续性有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创新支持政策力度应给予更多关注;企业创新战略比较 单一,过于依赖内部研发,以合作研发为特征的开放式创新亟待加强等。 (3)进入创新活跃期的中国企业创新效果初步显现,创新在提升产品质量、改善环境、开拓新市场等方面作用明显,但是离国 家创新战略提出的要求依然存在不小差距 。一方面,企业家应努力提高自身创新思维与方法水平,打造具备较高创新管理能 力的专业化高层管理团队,努力激发一线员工等内部要素的持续创新动力,同时充分利用市场化创新机制,增强合作研发等开 放式创新战略,更好地通过多层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要坚决贯彻落实“十三五 ”的创新理念,抓紧培育创新人 才,尤其是培养和发展引领企业持续创新的企业家人才,同时大力培育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金融环境 等促进创新迸发的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快创新驱动力的形成。 |
2526 |
2016 | ·重点:新旧增长动能转换与创新环境、战略和未来 ·内容:企业在持续创新活跃期的创新要素的投入及规模、创新效果及效益、企业创新战略选择、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家创新精 神及意愿,以及企业创新环境 ·主要结论: ( 1)当前企业创新动向指数呈上升态势,企业已持续进入创新活跃期,主要表现在:企业家创新投入意愿持续增强,企业创新 在提高产出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拥有专利的企业比重明显上升,新产品销售比重也有所回升 。调查结果显示, 消费结构升级与技术变革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的“双引擎”,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力,企业同业合作创新 形成明显趋势,开发新产品成为主要创新途径,民营企业表现相对突出。 (2)当前企业创新动向指数呈上升态势,企业已持续进入创新活跃期,主要表现在:企业家创新投入意愿持续增强,企业创新 在提高产出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拥有专利的企业比重明显上升,新产品销售比重也有所回升 。调查结果显示, 消费结构升级与技术变革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的“双引擎”,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力;企业同业合作创新 形成明显趋势,开发新产品成为主要创新途径,民营企业表现相对突出。 (3)企业创新动向指数的增幅仍较小,外部环境亟须进一步改善,企业创新战略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创新投入带来的创 新效果仍有待提高 。一方面,企业家应合理控制企业创新所面临的风险,努力激发一线员工创新动力,充分挖掘资源与机制潜 力,增强合作研发等开放式创新战略,积极转变以成本领先为主的创新方式,强有力地推进差异化创新战略,同时利用与同业 企业、客户合作研发等市场化创新机制,更好地通过综合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企业家期待政府深入落实“十三 五 ”规划的创新理念,改变市场短期行为导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抓紧培育创新人才,尤其是培养和发展 引领企业持续创新的企业家人才,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大力培育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环境,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制度环境,提高风险承受力的金融环境,促进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用心创新,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升级。 |
1960 |
2017 | ·重点:宏观形势与企业经营状况 ·内容:对外部经济形势的判断及未来预期、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潜在风险、增长动力转换中的政策调整与市场机制改 革成效 ·主要结论: ( 1)多数企业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处于历史上并不多见的既不冷又不热的正常状态 。企业产销逐渐回暖,库存水平趋于 正常,企业盈利改善,企业景气明显回升 。从对未来的预期看,企业家认为未来市场需求稳中有升,价格保持上涨态势,用工需 求温和上升,尤其是对大学生的用工需求上升明显,投资信心有所增强,企业经营前景整体较为乐观。 (2)产业、区域、规模等结构分化十分显著,新旧发展动力正在转化,质量效率有所提高 。IT、医药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景气持续 大幅上升,正逐步替代资源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企业创新动力有所增强,创新投入持续增加,新产品销售收 入占比持续增加。 (3)企业经营仍然存在挑战 。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设备利用率低,市场竞争压力仍然较大;二是企业成 本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压力尚未缓解,此外原材料成本、环保支出增加也 较多;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四是房价上涨预期依然较强,二三线城市尤其明显,潜 在金融风险不断累积,造成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加大;五是各地的 PPP项目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民间资本参与热情低、潜在风险 积聚等问题。 (4)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取得成效,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要珍惜当前宏观、微观经济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加 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坚决防范潜在的经济风险,更加注重简政放权相关措施的实际成效,通过进一步减税等举措实实在 在降低企业成本,积极稳妥有效地推进产业政策,更深程度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
1495 |
2018 | ·重点:企业家精神 ·内容:高质量转型时期,企业家精神的代际升级、影响企业家精神提升的主要因素和有效促进企业家精神的主要措施 ·主要结论: (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家队伍完成了孕育、发展、壮大并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 贡献。 (2)企业家精神实现了从敢于冒险到重视创新和精益求精的蜕变,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更加重视诚信、尊重他人 ;更有责 任意识,更愿意回馈社会 ;更加重视创新,更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敬业精神更加显著,热爱事业并坚韧执着 ;更加善于思考、 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3)当前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发展受到诸多新因素的影响 。从营商环境看,法治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更加重要,而政策环 境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从社会文化环境看,显性规范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更加重要,而隐性规则的重要性明显下降 ;从企业 层面看,保持动力,提升能力,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氛围有利于提升企业家精神 ;从企业家个人层面看,务实进取、自强自律等 积极价值导向的企业经营者更具企业家精神。 (4)企业家期望的关于促进企业家精神提升的主要举措包括:从政府层面,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营 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尤其是包括产权保护在内的法治环境和社会诚信环境 ;从社会层面鼓励突破区域隐性规则束缚,共同打 造商业生态圈,努力创建现代商业文明 ;从企业层面冷静应对当前经营困难,稳定企业发展预期,提振企业家信心 ;从企业家 个人层面加强韧性,平衡工作—生活关系,通过坚守诚信底线,动态适应、把握和引领新环境。 |
1562 |
IX-8
2019 | ·重点:企业传承与创新 ·内容:了解企业家对转型时期企业传承和创新的认识和评价 ,研究企业传承和创新的内涵及其影响 ,探索企业传承和创新的挑 战与解决之道。 ·主要结论: ( 1)我国经济迈入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 ,企业传承与创新已然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核心保障 。企业家大都重视 企业传承 ,逾 70%企业传承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 。企业家最想传承的是诚信、敬业、创新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 ; 民营、成长 期、中西部等企业传承面临较大挑战。 (2)企业传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外部环境看,企业传承的市场环境亟需改善,政策环境对成长期企业的传承更为有利, 而文化环境对于成熟期企业的企业传承较为不利,经过改革开放 40 年,我国企业大多进入成熟期,表明文化环境亟需改善以促 进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从企业内部环境看,文化价值观、治理结构及传承机制是影响企业传承的主要原因,女性企业家、年轻 企业家及高学历企业家更认同引入外部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企业传承。 (3)企业发展过程中是否经历过重大危机,对企业传承意识、经验与现实安排等方面影响较大 。企业的早期重大危机经历 ,显 著正向影响企业传承进度 。调查分析还发现 ,企业盈利水平、战略长期导向与高管团队创新管理越好的企业 ,其传承进度越好 , 企业领导人的信心与积极乐观精神越高 ,越有利于促进企业传承。 (4)企业家期望 :从政府层面 ,进一步改善企业营商环境,努力提高政府效率 ,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加强产权保护 ;从产业层面 ,贯 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促进经济转型 ,加速企业传承 ;从企业层面 ,保持企业创新连续性 ,努力采取自主创新战略 ,坚持在创 新中传承 ;从企业家个人层面 ,优选接班人传承方式 ,积极加强与高管团队的沟通 ,尤其是通过增加非正式活动加强沟通 ,培养企 业传承班子力量 ,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
1124 |
2020 | ·重点:企业韧性与企业家精神 ·内容:新冠肺炎疫情下企业的外部环境与经营发展挑战、企业韧性的影响因素、企业韧性对创新的影响 ·主要结论: ( 1)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重大危机,进一步要求企业保持韧性的同时持续创新,已然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核心 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造成明显冲击,企业盈利呈现明显下滑趋势 。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出现新的挑 战,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增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人才匮乏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改善 。同时,我国实施降本增效改革措施成 效显著,企业的社保税费负担与人工成本等困难明显得到改善。 (2)维持凝聚力,从挫折中复原甚至逆势成长的组织韧性尤为重要 。调查表明,企业组织韧性中的危机感知能力较强、危机适 应能力相对较低,这主要受到企业“能人 ”与外部危机应对专业人士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发展程度的影响。 (3)企业组织韧性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行业环境看,技术竞争强度与市场竞争的过程显著提升组织韧性,而市场竞争 的失败预期显著降低组织韧性;从企业层面看,企业文化塑造组织韧性,民营经济的企业文化既重视集体主义又鼓励个人主 义;从企业家个人层面看,务实进取型企业家增强组织韧性,而负面情绪较高、职业倦怠的企业家削弱组织韧性,并且小型企 业、科技型企业受企业家个人影响尤为明显。 (4)组织韧性与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组织韧性高的企业更倾向选择突破式创新模式,更具有创新性、主动性和风险 承担性,更有可能实施探索与利用并举的双元创新战略 。组织韧性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尤其是显著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 提升对健康和安全的影响、扩大产品或服务的类别,增强了企业在业务流程上的灵活性,而在降低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减 少单位产出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方面作用较弱。 (5)企业家期望有关措施帮助培养组织韧性:从政府层面,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 发展创造更好环境;企业自身应对危机需要未雨绸缪,灵活调动资源,创新应对危机的方式方法,坚持长期导向,制定并充分发 挥应对危机/紧急事件计划的作用,多措并举应对资金链危机,转危为机,增强企业文化氛围;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加强学习 修炼内功,健全治理结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管理水平,创新核心商业模式,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融合线上线下 新渠道的市场营销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形成、增强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民生福祉新高度而努力。 |
1243 |
2021 | ·重点:数字化转型 ·内容:企业家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动机与目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组织保障与战略投入;数字化能力建设及对绩效的影响;转型 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主要结论: ( 1)企业家对数字经济认识深刻、对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选择理性务实 。企业家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部动力是寻求未来的发展 机会和空间,主要外部动力来自客户行为的变化和政府政策的引导 。企业家启动数字化转型的首要目标是降本增效。 (2)企业家对环境、现状和未来看法越积极、越有信心,对数字经济政策关注度越高,对数字化战略和数字化转型重视度越高,对数 字化投入也越多 。在数字化能力建设、数据资产管理方面做的也越好,对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影响也更正向 。领先者企业在 数字化转型中扮演领头羊和探路者的角色,它们对数字化战略高度重视,对数字化转型投入更大,行动更快,规划更长远,数字化 能力建设成熟度也更高 。快速追随者紧跟步伐,模仿领先者相关做法,以期快速复制成功 。谨慎采纳者和观望者在数字化转型中 面临的困难更多,参与度较低,怀疑者对数字化转型仍有疑虑,参与度较低或不参与。 (3)在组织保障方面,多数企业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数字化战略地位越高, 一把手主抓的比例越高,其中数字化转型主要负责人的关键能力是整体规划和决策 。在组织体系上,多数企业未设立专门的负责 数字化转型部门,大多数工作交给 IT 部门等中层职能部门负责,这在组织保障上弱化了数字化整体性和协同性要求。 (4)在数字化转型投入方面,中小企业投入普遍不足 。多数企业的技术投入集中在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任务尚未完成,处于数字 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数字化能力建设仍偏弱。 (5)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困难是数字化人才和转型方法论缺失,小企业、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困难更加突出 。数字化转 型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涉及战略、技术、业务、项目管理等多个专业,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就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统 筹规划,推进协同创新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经济形势下,建议企业家要有坚定的信念,加强对数字化转型的长期投入, 加速战略领导者、数字化落地推动者等重点人才的选用育留,打造“人才雁阵”。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开发数字化人才联合 培训机制提供更多的案例研究和公共知识产品 。同时,政府制定数字化转型政策时应更多考虑中小企业,激励大企业分享平台能 力资源,避免在不同规模企业中出现“数字鸿沟”。 |
1247 |